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综述.pdfVIP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综述.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 12月第2卷第 23期 ChinJModDrugAppl,Dec2008,v01.2,No.23 · 189 ·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综述 徐 峰 【摘要】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系现代医学的名称,目前现代医 学病因尚未探明,治疗上缺乏特效方法也没有特效药物,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成因和症侯治疗方法,早有 记载,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休息痢和湿热痢范畴。治疗针对辨证,给予清热燥湿以治标,补中益气以升陷, 调补脾肾以固本,酌情施治,灵活应用。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 (UC)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便血门》)。UC的症状表现 :泄 称,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 泻,大便黏液脓血而不畅,此为湿邪致病特点。内湿的产生, 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 由于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内湿产生后更进一步阻滞气机运 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 行,加重泄泻症状。《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湿胜则濡泄, 龄,以2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病变明 甚则水闭附肿。”因此 ,UC病机应是脾虚为本,湿热为标。其 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病程绵长 ,呈慢性复发过程,令虚者更虚,甚而形成脾肾阳气 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一般认为与肠道免疫 不足。而临床湿热邪实的症状如大便黏滞不爽,脓血不净, 功能的异常有关 J,治疗较棘手,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且被公 腹胀脘痞等,同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气虚与湿盛互为因果, 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西结合治 交积缠绵,久而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复杂局面。 疗策略,因此进一步探讨 中医诊治规律,提高中医中药临床 2.3 瘀毒阻络,血瘀气壅,“内疡”形成 “人之气血犹源泉, 疗效 ,尤显必要。 盛则流畅 ,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 1 病因病机 UC以脾虚为本 ,气弱在先,气虚湿停 ,气滞血瘀,最终形成肠 病因: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 间气血凝滞,肠络失和,血败肉腐,肉溃成疡。 “内疡”形成 及脏腑虚弱,脾虚湿胜所致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后 ,更加重气血阻滞,致腹痛,腹泄,便血;瘀血不去,新血不 病机:本病的病理机制 ,初期大多是湿热毒邪内蕴大肠, 生,肠络处于更加失养状态,则瘀血愈重 ,气血愈虚,病程迁 迁延不愈,失治误治,脾 胃两伤,脾虚清阳不生,则中气下陷, 延 ,治疗困难。有人提出 ,在消化性溃疡中,脾虚血瘀是各 脾病及肾则脾肾两虚。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尤其是有些 型共同病理基础。故云:“久泄之人,每多兼瘀,所谓久病人 中青年人酗酒、嗜烟、嗜辛辣 ,经常大鱼大肉,而且起居无常, 络者是也……”疾病 日久不愈,每致气血失和 ,脾络瘀滞 ,运 所以大肠湿热者居多。 化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UC患者常伴有皮肤、关节、眼、口 2 辨证规律的探讨 等肠外表现,如经常出现皮肤过敏 ,或色斑形成,中医病机亦 2.1 病位的确定近代名医刘树农先生认为此病的主要症结 责之瘀血内阻,血虚不荣。 并不在于脾胃而在于大肠 ,如 《难经 ·五十七难》以食后 3 用药规律的探讨 即泄 ,肠呜切痛为大肠泄 ,泄而便脓血,小腹痛为小肠泄。 3.1 补脾祛湿 ,补而不壅泄泻多缘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并 《济生方》论久泻有 “邪气久客肠胃,则为不禁之患”之说,此 走大肠 ,因泻致虚。而脾与现代 “免疫”概念密切相关,李东 论点吻合于现代纤维肠镜检查结果。然而,刘老又认为本病 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上素有 “四季脾旺不受 亦不可狭隘理解为仅是肠间病变,而是脾、胃、大肠、三焦、膀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