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15卷 ·第2期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Vo1.15,No.2
2012年 4月 Journa1OfSuzhouEducat on Inst tute Apr.2012
浅谈坠子曲种的形成与发展
刘亚军 单永新 2
(1、安徽省宿州市坠子戏剧团 安徽 ·萧县 234000;2、宿州1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宿州
234l0l
摘【 要】坠子曲种是起源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新兴曲种。她植根于地方生活土壤之中,反映一个地区
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由原来的(皖北道情、莺歌柳书、渔鼓书、三弦书)多个曲种说唱艺人的合流和主要伴
奏乐器的改变(弹拔乐器小三弦改拉奏乐器坠琴)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曲种—— “坠子”。其主要分布在我国
黄淮海地区。人们统称为 “坠子书”或 “渔鼓坠子”。经过不断地发展,后形成了曲艺坠子和舞台戏坠子两个不
同的发展方向。两者的演唱风格亦有了相应的变化。但追根求源均为同一曲种的演变,均为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黄淮海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载体。
关【键词】坠子曲种 历史渊源 坠子戏 形成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D2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i2012)02—0163—03
地方曲种 (曲艺、戏 曲)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地方 省流传有道情艺术。其 中渔鼓道情影响面最为广
生活土壤之中,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曲种的语言 泛。如,河南太康道情说:“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
和演唱都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道士唱乐歌时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故古时称 鱼‘鼓
当她走进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时候 ,深受广大地方人 道情 ’,俗称 道‘情筒子 ’。明清之际在皖北地区流
们的喜爱。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清末时代的民间书 行 ,和阜 阳一带民间小调 莺‘歌柳 ’融合后,形成曲
唱形式有多种:一是音乐性较强的曲艺道情、琴书和 艺说唱艺术 当时的演唱只限于单 口说唱,伴奏也
三弦书,一是 白口语言较强的大鼓书和渔鼓书。后由 只有便于携带的鱼鼓和简板。”曲艺道情 ,唱白相
于主要伴奏乐器的改变和曲目曲种说唱艺人的合流 间,用渔鼓、简板伴奏,道情音乐和表演形式比较丰
又出现了新的曲种 “坠子”。关于坠子过去既不叫河 富。主要是套曲和耍曲,其唱腔为联曲体。某些曲子
南坠子,又不叫安徽坠子,也不叫河北坠子或天津坠 互相联缀起来组成不同层次的唱段。每种套曲又
子.也没有特别的区域划分,在我国黄河流域及黄淮 有”正、反、平、苦 、抢 、紧”六种不同的曲子 ,唱腔是
海地区分布很广。人们统称为 “坠子书”或 “渔鼓坠 根据需要来临时组合的。
子”。 二是莺歌柳。起源于安徽阜阳地区颍上。莺歌柳
一 、 坠子曲种的历史渊源 (今阜阳颍上旧时代的颍州.故莺歌柳又称 “颖河
坠子 曲种的形成,主要历史渊源的相关 曲种有 . 柳”)是安徽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形式。据说,清代中
曲艺道情、莺歌柳和三弦书。以下我们来看一下相关 晚期颍州,地理闭塞 ,经济落后 ,连年灾荒,因此就把
的曲种基本承脉 。 这一民间小调莺歌柳用来说唱卖艺。据说由一个郭
一 是道情。起源于唐代的道教音乐。宋代后衍 姓艺人带徒弟沿路北上至皖北、豫东鲁南等三省交
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 “道歌”。最初的 “道歌”, 界和苏北等地。沿途各地都有学艺的加入。后叫莺歌
是道家用来传道传教 、募捐化缘的工具。后来成为 柳书.清中后期在鲁、豫、皖交界地区颇有影响。但在
一 种民间说唱体—— 曲艺道情。我国大约有二十个 民国初年,急剧萎缩,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绝响。也
米收【稿 日期]2011-12—02
[作者简介]1、刘亚军(1956.9__),男,安徽萧县人 ,安徽省宿州市坠子戏剧团国家二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文学艺术教育与实
践。
2、单永新(1973.1O一),男,安徽长丰县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职业教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