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伤痛来临-陪伴的修练作者:苏绚慧出版社:宝瓶文化出版日期:2016
106 年 5 月份一月一心書-當傷痛來臨
書名: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6/7 月初版八刷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
痛苦的片刻;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是見證他人的掙扎歷程,而非指導他們脫
離掙扎;是出席他人的痛苦,而非加強秩序與邏輯;是與另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深處
探險,而非肩負走出幽谷的責任。
愛倫‧沃福特(Alan D.Wolfelt)
在我們的生命中,不免經歷許多陪伴經驗或被陪伴經驗,這些經驗讓你面對各種
陪伴需求或被陪伴需求時,變得更有游刃有餘,或者默然失語呢?在介紹這本書之前,
讓我們先想想-陪伴意味著解決對方的困擾嗎?意味著在陪伴過後,對方會照著我的
期待走嗎?陪伴意味著要完全滿足對方的需要嗎?面對陪伴的需求曾讓你感到身心耗
竭或不知所措嗎?在這個心靈療癒書籍高掛銷售排行榜的時代,反映的不僅是「他者
的匱乏」,更可能隱含著包含自己在內的「感知麻痺」,這次的一月一心書要跟大家
分享的《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這本書即指出了許多關於陪伴的迷思及陪伴過程
可能會面對的人際幻象與衝突。
如果你認同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在希望自利利他的學習過程中,如何
利他?白紙黑字的助人行為技術看起來彷彿容易具體掌握,但即使我們明白同理心的
重要性,在缺乏練習、回饋的情況下,標準化、公式化的同理技術不見得能在需要的
時候適切且即時地派上用場。以我們較熟悉的禪修為例,這就像是一個平時很少打坐、
每次打坐前也不做前行放鬆的人,在蒲團上奮力且僵硬地挺直坐姿,期待著輕安感受
或禪修頓悟到來。在我閱讀《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這本書時,我不只一次地想
起禪修課時老師指引我們輕緩地而有耐心地轉動頭頸、彎腰吐氣等前行放鬆動作的感
覺,我們不急著站上定點「完成動作」、對自己下放鬆指令、得到「我想要的結果」,
而是讓自己在舒緩的狀態下自然而然滑進放鬆狀態。
兼具社工師及心理師身分的本書作者蘇絢慧投入助人工作至今十四年,儘管她早
期聚焦於死亡與失落哀傷的療癒主題,但近年來她也開始關注自我整合與生命療癒。
106 年 5 月份一月一心書-當傷痛來臨
這本書與其他心靈療癒自助書籍的不同之處在於-與其排列技巧或學派理論,作者更
願意將豐富的實務經驗融會於消化過的文字,化有招於無招,娓娓引導讀者調整「陪
伴前」的認知、準備,以及「陪伴過程」對自我狀態的瞭解與調整。本書內容分述為
十堂課,並以相當具體可行的五項練習作業為這堂課的「結業式」。作者清楚表示自
己無意也無法透過這本書將人塑造或培育成一位專業心理師(儘管有些人可能假設自
己可以透過書籍自學達到某程度的專業),而是希望提供一些方法與知理讓有心陪伴
人的學習者可以獲得一些幫助與導引。作者特別強調心理與助人這方面的專業特別容
易引起許多想像與誤解,她除了釐清所謂的專業心理師/助人工作者與一般助人者的差
異之外,也再次調整我們對於非專業人員在陪伴過程的定位、準備與認知,以免我們
由於對陪伴或專業助人工作的迷思而事倍功半,甚至對受陪伴者及自己造成傷害。
許多陪伴者可能在雙方接觸前或陪伴早期就為受苦者在受苦狀態下的種種「脫序」
倍感心焦,而急於改變對方的「外顯行為」,恨不得一棒「打醒」對方,然而作者提
到在陪伴的當下,作者提到表面訊息的傳遞與交換不等同於關係的建立,且陪伴的過
程並不是為了立即解決問題,她用一段很美的文字描述這種不同於「給予」,而是更
近於「承接」的陪伴-「陪伴者是透過自己生命累積的豐厚度在承接生命的重,因為
豐厚,所以可以接納生命的狀態與轉化。」作者指出有深度同理心的陪伴者能夠敏感
地體察自己情緒生活的細微差別及內在感覺而不以為苦,並瞭解、調整自己的內在反
應,當陪伴者對自身的衝突或非合理行為有較多接納與覺察,就不會因內在的對立而
抗拒求助者本身正在經歷的類似感受,而能較專注地陪伴他人深入探索內在反應。當
對方在安心的關係中獲得承接後,他可視自己的狀態、條件與可以接受的速度慢慢接
觸自己、理解自己、辨識自己,進而轉化苦難或與之和平共處。
在憂鬱症及各種身心疾病盛行率節節高升的情況下,陪伴可以說是一種預防工作,
與其等到陷落者產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