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元文化催生下民居奇葩
多元文化催生下民居奇葩摘要:蔡氏古民居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秀代表与典型实例,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要全面了解蔡氏古民居,不仅要考察其在聚落组群、个体院落、建筑与装饰等方面的特征,而且要深入探究这些特征背后的制约因素与形成根源。本文即对此想法作了尝试,希望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蔡氏古民居;建筑特征;制约因素形成根源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58-06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我国“红砖、赤瓦、白石基”建筑体系与闽南地区“皇宫起”建筑类型的典型代表。其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雕饰精美、内涵丰富,不仅集中体现了闽南成熟的建筑、雕饰与文化艺术,而且反映了佛教、伊斯兰教、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在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影响与渗透,因此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现实意义,现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传统民居的研究不外乎三大方面:总体聚落格局、单体建筑特征、建筑装饰装修。因此,本文就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研究对象,明晰其各方面特征,挖掘其内在成因与制约因子,廓清其现象与本质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是不无裨益的,对于理论研究或许也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遗存概况与形成背景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我国福建省闽南地区南安市官桥镇漳里行政村下辖的“漳州寮”自然村内,主要是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公元1839-1911年)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兴建的。现有遗存包括较完整的23座宅第和1座书房,15处遗址。各单体院落之间前后以宽10m左右的石埕院相隔,左右以宽1-2m的防火通道相连,前后几排平行布列,形成井然有序的建筑组群,共计建筑面积约16300m2,占地面积约30000m2。
从蔡氏古民居所处的区域位置与文化根源来考察,这里(闽南地区)既是中国历史上的移民社会,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随着中原汉人的四次迁徙人闽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同时,与周边各国的长久往来与频繁交流,又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融。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必然全方位地呈现着中原文化、闽南文化与海外文化共同制约下的独特性。
从蔡氏古民居的投资者――蔡资深的成长背景来考察,此时期(清朝末期)国门被迫打开,官僚资本的形成,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私营经济的出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促使饱餐儒学的蔡资深经历多年的海外生活,具备了开阔的视野、新潮的思想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新精神,这些思想无孔不入地渗透进聚落组群的方方面面,成为蔡氏古民居“中西合璧”之突出特点的直接原因。
2 总体聚落特征与成因
2.1 聚落环境与村落选址思想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选址于“背山、环水、向阳”的一块平坦地带,西北面以群山为屏,东南北“三水归一”。这种“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聚落环境,是中国传统风水学说与居住理念在村落选址方面的具体体现和物化表征。
“负阴抱阳”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原始科学与巫术礼仪的风水理论。其基本意义是要求宅基应尽量坐北朝南,求得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背山面水”是风水相地术所称道的理想模式,其理论甚为玄虚,但从实际来看确不无道理。“背山”即以山为屏,既可避风,又可向阳,不仅可以得到较好的日照,有利于通风的组织,而且还可获得心灵上的安全依托感。“面水”不仅可以解决诸多实际生活问题,如提供充足的生活、生产用水,方便有组织排水系统的组构,保护建筑物不受积水的侵蚀等,还可以造就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
蔡氏古民居的选址,正是在上述风水学说的制约与引导下,形成了风景秀丽、环抱有情的居住空间,满足了居民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从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2 聚落形态与传统宗族观念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功能组成与总体格局而言,外有环绕一周的围墙、聚落四角的炮楼与哨门等设施,可抵御外敌,保障聚落的整体安全性;内有位居中央的数座大厝规整排列以供村民居住,东西布列的钟楼鼓楼传递信息、召集成员,集中营建的宗祠园林供族内处理各项事务,分散均置的公共食堂、柴火间和焙制花生的作坊等,以满足族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等。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外在防御性、内在秩序性与自己自足能力的生活圈。
这样村落格局的形成根源可以归结到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以及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正如班固在《白虎通“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族,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可见,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因婚姻而成个体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