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几点建议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几点建议摘要:文章通过作者的多年经验,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简单论述了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要点,并提出了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优势,对其他的技术人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控制灌溉技术;秧苗移栽;技术优势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122-1
七台河市稻米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灌排条件,产量高、质量好在全省享有盛誉。水稻发展对全市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七台河市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发展谈以下几点建议。
水稻传统的灌溉方法是全生育期都有水层,灌水量多,耗水量大。不仅影响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水平的提高,而且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极不协调。水稻控制灌溉是节水灌溉的一种,属于非工程措施的节水,其技术核心主要是强调适时、适量,具有明显的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特点。
一、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概述
水稻控制灌溉的节水机理主要是改进灌水技术,调节土壤水分,创造有利于作物吸收的良好环境,调节和控制水稻自身的生理生态需水规律,降低水稻无效水量的消耗,从而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本田栽插后,田面保持5-25毫米的浅水层返青、活苗,返青以后的各个生育期田面不再建立水层,视水稻不同生育期,以根层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标准,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含水量控制的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分别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50-80%,是一种能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灌水技术。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根据作物的需水特点,在关键需水期给予适时适量的供水,其他阶段控制性供水,通过土壤水分控制改善根系层水、土、气、热等状况,充分调动水稻本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有效地满足优化的水稻的需水过程,在节水的同时获得高产性再增产。
二、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要点
1.秧苗移栽。技术要点是要做到施足底肥,耕翻整地,节水泡田,同时施用化学除草剂,待泥浆沉实后再移栽秧苗,做到薄水浅插。
2.返青期。技术要点是要做到薄水促返青。水稻返青期大约经历6-8天,控制灌溉标准:上限为25-30毫米,下限为5毫米。控制灌溉要求水稻田面仅返青期保持薄水层,其它各生育期都不再建立水层,这是较常规淹灌法从表面形式上的根本区别。但要注意返青期必须灌薄水,以满足水稻的生理生态需水,加速返青,提前分蘖。这一时期又称水稻的第一需水临界期。
3.拔节孕穗期。这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第二个需水临界期,在这个时期,稻株生长迅速增大,水稻对气候条件和水肥的反映比较敏感,稻田不可缺水受旱。该期控制灌溉技术要点:一是适时确定灌溉日期,一般在抽穗前15天左右。二是控制灌水上限为饱和,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0%,采取灌一遍水,露几天田,应注意逢雨不灌,大雨排干,调气促根保叶。
4.抽穗开花期。水稻抽穗开花期光合作用强,新陈代谢旺盛,是水稻一生中需水较多时期,此时缺水将会降低光合能力,影响有机物的合成运输,影响枝梗和颖花的发育,增加颖花的退化和不孕,稻株根系活力下降。在控制灌水调控上,采取灌一次水,汪泥塌水(即饱和),凉一次田3-5天,高于八十为下限(占饱和含水量的80%),照此方法灌水10-15天。
5.灌浆期。水稻生育后期管理措施不可忽视,否则易造成大幅度减产。本期灌水下限控制在饱和含水量的70%,具体做法是灌跑马水、窜地皮、田面干、土壤湿,3-4天灌一次水。控制灌溉有利于通气、养根、保三叶、促灌浆,提高粒重和产量。
三、灌溉水稻技术的优势
1.节水。能够大幅降低作物需水量。通过试验研究,控制灌溉的水稻每一个生育期根层土壤含水量的控制标准,符合水稻高产阶段的需水规律。由于控制灌溉控制了土壤含水量,减少了植株的叶面蒸腾量、棵间蒸发量、田间深层渗漏量,因而减少了作物的需水量。
2.节能。控制灌溉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对于提水灌区,灌溉水靠机电排灌站的水泵提水,所以耗油耗电减少,节约了能源。
3.高产。控制灌溉可使水稻的生长符合高产水稻“最佳生长状态”的要求,即水稻的根系发育良好,保持较高的活力,群体有合理的密度,茎杆粗壮,抗倒伏,叶片的叶面积指数保持在5左右,特别是成熟期能保持有较多的功能叶片,穗大、实粒多、千粒重高等,从而实现了使水稻在高产的条件下再增产的目的。
4.优质。根据南京农业大学中心实验室的分析化验,控制灌溉技术生产的大米,组成蛋白质的十七种氨基酸的总和与七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常规淹水灌溉,蛋白质含量超过10%的标准,比淹灌的糙米提高了34%,达到了优质米的要求。
5.高效。由于控制灌溉只需投入少量的技术培训、宣传等费用,以及在田间增设必要的测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