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保护地黄瓜霜霉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保护地黄瓜霜霉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黄瓜霜霉病发生时期现已打破常规,所有保护地黄瓜栽培均可发生且受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宁陵县及周边县市近4年来每年因霜霉病严重发生而造成每667 m2的产量损失达526 kg左右,每667 m2直接经济损失达850元左右。
1 发病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子叶被害初呈褪绿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
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全国各地均可发生黄瓜霜霉病,孢子囊在温度15~20 ℃、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3%时才大量产生,且湿度越高产孢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持续3 h以上孢子囊即可萌发和侵入。试验表明:夜间气温由20 ℃逐渐降到12 ℃,叶面有水达6 h,或夜温由20 ℃逐渐降到10 ℃,叶面有水达12 h,此菌才能完成发芽和侵入。日均温15~16 ℃,潜育期5 d;日均温17~18 ℃,潜育期4 d;日均温20~25 ℃,潜育期3 d;田间始发期均温15~16 ℃,流行期气温20~24 ℃,低于15 ℃或高于30 ℃发病受抑制。10 ℃温差最利于病原菌侵染、扩展和繁殖;温度20~35 ℃,高湿2 h足以导致黄瓜霜霉病发生。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少。对于一株黄瓜,该病侵入是自下而上逐渐扩展。
3 防治方法
3.1 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金世纪、佛罗里达等。
3.2 栽培无病苗,改进栽培技术
育苗温室与生产温室分开,减少苗期染病。定植要选择地势高、平坦、易排水地块,采用地膜覆盖,降低棚内湿度。生产前期,尤其是定植后结瓜前应控制浇水,以降低棚内湿度。适当中耕,提高地温。
3.3 施用腐熟有机肥或有机活性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补施二氧化碳气肥,或在黄瓜生长后期,植株汁液氮糖含量下降时,叶面喷施1%尿素或0.3%磷酸二氢钾;或叶面施用喷施宝,每毫升对水11~12 L,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3.4 生态防治
所谓生态防治法是利用黄瓜与霜霉病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采用利于黄瓜生长发育,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方法来达到防病目的。研究表明:黄瓜光合作用的同化量在上午8-12时完成70%~80%,其余在下午13-16时完成,16时至午夜前光合产物输送到果实及生长部位,下半夜主要是呼吸消耗。光合成适温25~30 ℃,相对湿度60%~70%;合成产物输送适温13~16 ℃,湿度80%~90%。采用生态防治法:上午棚温控制在25~30 ℃,最高不超过33 ℃,湿度降到75%,下午温度降至20~25 ℃,湿度降至70%左右,夜间温度控制在15~20 ℃(下半夜气温最好控制在12~13 ℃),实行3段或4段管理,既可满足黄瓜生长发育需要,又可有效地控制霜霉病发生。方法如下:上午,日出后使棚内温度迅速进入25~30 ℃之间,湿度降到75%左右,有条件的早晨可排湿0.5 h,实现温湿度双限制,抑制发病,同时满足黄瓜光合成条件,增强抗病性;下午,温度降至20~25 ℃,湿度降至70%左右,即实现湿度单限制控制病害,温度利于光合物质的输送和转化;夜间,温湿度交替限制控制病害,前半夜相对湿度小于80%,温度控制在15~20 ℃之间,利用低温限制病害;下半夜湿度大于90%,除采取10~13 ℃之间的低温限制发病抑制黄瓜呼吸消耗外,尽量缩短叶缘吐水及叶面结露持续的时间和数量,以减少发病。夜间气温达到10 ℃以上,日落后采用“破堂”通风加底风,通风面积为大棚面积的1/10左右,通风时间1~2 h。当夜间气温高于12 ℃时,即可整夜通风。遇有阴雨天气,夜间也应通风降湿,但不宜浇水。此外,可采用滴灌或地膜覆盖浇暗水技术,以减少棚内结露持续时间。浇暗水后72 h内,结露持续36 h,可使由高湿引起的霜霉病明显减轻。方法是采用大小行定植,大行60~70 cm,小行40 cm,且在其中留出15 cm垄沟,小行上覆90 cm宽地膜,要求地膜紧贴小沟内地面,不宜有空间。浇水时,水走膜下,水渗下后膜又紧贴地面。浇水最好在晴天早晨进行,忌阴雨浇水,结瓜期土壤含水量20%~25%为宜,低于这一指标即应浇水。由于土壤水分蒸发是造成空气湿度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浇水后连续数日饱和,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因此浇水后应马上关闭门窗,使棚温升到33 ℃,持续1 h,然后迅速放风排湿,3~4 h后,如棚温低于25 ℃,可再闭棚升温至33 ℃,持续1 h,再放风,这样当天夜间叶面结露量及水膜面积可减少2/3,减少发病。提倡采用高温高湿闷棚防治黄瓜霜霉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