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广州传统中轴线历史空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现广州传统中轴线历史空间

再现广州传统中轴线历史空间内容摘要:广州建城2000多年来,历经千年的发展变迁,城址基本保持不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广州中轴线作为广州旧城历史悠久而文化内涵丰富的轴线,代表了广州岭南文化和历史的代表,要通过重新精致的城市设计发展这条传统轴线,使其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动人的生机。 关键词:广州中轴线 岭南文化历史空间 传统中轴线是广州古城风貌的核心地段,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标志,是体现历史、传统文化、行政、纪念意味的历史轴线。 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经中心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海珠桥连结而成,南北长度为3.3公里。 广州传统中轴线形成和演变历史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南海郡尉任嚣在今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上建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为此广州建城之始。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了南国城,扩建番禺城,城周十里,史称“赵佗城”。 唐广州城:广州史隋唐时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也是唐代唯一的通海口岸。城市建设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当时城区向西有所扩展,成千上万的阿拉伯商人来广州经商,并居住在北起中山路,南到惠福路,东至解放路,西至人民路的番坊中。 宋广州城:宋末珠江岸线已推移至一德路、万福路一带,今之高第街、濠畔街、清水濠街宋已有之。广州经济发达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和对外通商口岸。公元1072年,广州扩大城区,建成中城、东城和西城。 明广州城:将宋、元时期的三城合一,扩大东城、北城,北面扩展至观音山(越秀山)东北山麓,于制高点建镇海楼(当时北城门楼)。现越秀山上之明城墙,便是扩建的城垣遗址。当时城区扩至珠江,形成后倚越秀山,南临珠江之势。 清广州城:整个清代,城垣向南扩展,但无大发展。1918年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市政公所拆城墙、筑马路,到1920年广州成为“无城之市”,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骑楼商业街构成了广州新的整体风貌。 广州古城城址具有较为鲜明的向南面珠江扩展的态势,汉代的 城墙在现西湖路―文德路一带;晋代在坡山古渡(现五仙观)―扬仁里(复南路西侧);唐代到今惠福路南;宋代到今一穗路南一镇龙路一线;清代江岸演变至一德路南的盐市街,北京南路的太平沙、镇龙上街,后延至八旗大马路一线;民国时朗基本形成目前的珠江岸线。 宋代在现大南路,王带濠与起义路交界处为盐步门及航海门,城内有盐步司。城外玉带濠为宽阔的运河,盐船来往,繁盛一时。至明代玉带濠以南形成了高第街、大新街等商业街道,居民聚居。极其繁华。 广州古城发展至清代己基本形成了贯穿越秀山,官署衙门、商业区的城市轴线雏形,但规划布局并没有明确体现城市中轴线的设计意图。 民国初期是广州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1919年(民国八年)拆建惠福东西路,同时辟建维新路(起义路)意在承继清代的城市布局,建立北起越秀山,南到珠江的城市轴线。当时因南海镇守使黄志恒要保留“千倾书院”和“梁千乘候祠”而改变线路,形成目前曲折的起义路段轴线,1948年改维新路为中正路。1950年复名,1966年改为起义路至今。 中山路以北地区的轴线建筑也基本建于民国时期,1918年改造原官府花园为现中央公园(人民公园),1929年建立中山纪念碑,1931年建设中山纪念堂,1934年建立市政府大楼,至此基本形成了传统城市中轴线的格局。 中轴线上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及历史文化内涵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中山纪念碑――坐落在越秀山山顶。1926年1月由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决兴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建筑物。坐北向南,碑高37米,由花钢岩石砌成。中立巨大的碑身。碑身正面携刻着《总理遗嘱》。碑挫南面有――圆拱门进入碑内,然后由平缓的楼梯盘旋而达顶层,便可俯瞰广州全城。 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山南麓的市中心区东风中路。1925年3月, 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后,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在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筹建了此纪念堂。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9 年动工,至1931年10月完成。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殿式建筑,占地6公顷,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由东西南北四面重檐拱托着中央高耸的八角顶。由于力学和声学的巧妙运用,大堂中间是30米跨度的钢桁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