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论述2008.3 摩il=础缸姚
我国杂交粳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赵 飞 荆彦辉 谢 辉, 陈文雪’ 东 丽 杨 飞
f天津市水稻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300457;2.天津市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300457)
摘 要: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
杂交粳稻的研究力量分散,育种家之间缺乏交流及育种材料的创新机制不够健全是限制我国杂交
粳稻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我国杂交粳稻快速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
关键词:杂交粳稻;历史;现状;机遇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ybrid Japonica rice Faces
Zhao Fei Jing Yan—hui Xie Hui Dong Li Deng hua—feng‘Yang Fei
(Tianjin Rice Research Center Tianjin 300457;2.Tianjin Tianlong Seed Science Co.,Ltd 300457)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hybrid japonica rice development in China;analysed the
status and the eMsdng problems of of hybrid japonica rice.And drawed the foHowing conclusion: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hybrid japonica rice S development is scattered research stength;not enough com—
munication between breeding scientists;innovation system is not enough;the chance of fast——develop——
ment of hybrid japonica rice is coming.
Key words:hybrid japonica rice;history;status;opportunities
1 杂交粳稻发展的历史回顾 成了具有面积推广的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黎优57,实
杂交粳稻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到现 现了杂交粳稻实际意义上的三系配1/4籼核成分的高
在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国际上最早报道 配合力粳稻恢复系C57~2J,并与黎明A配组育成中国第
系杂交粳稻研究的是日本科学家胜尾清 (1958年); 一 个大套,使杂交粳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紧接着,全
1966年日本实现了杂交粳稻的“ 系配套”,这是世界 国各地利用C57为基础材料衍生出大批恢复系,使杂
上第一个j系杂交粳稻,但始终未能实现大面积的生 交粳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l 3l。20世纪80年代末期,杂
产应用;1969年,我国昆明农林学院利用自然籼粳杂交 交粳稻的面积又出现了徘徊和滑坡,这主要是恢复系
不育株育成台北8号细胞质的红毛缨不育系,定名为 遗传距离过小,遗传背景单一,导致杂种优势不明显所
滇I型不育系…;1972年辽宁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等 致,阻碍了杂交粳稻的推广。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
单位从日本引进BT型台中65不育系,依托北方丰富 辽宁农科院又育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恢复系C418,但
的常规稻品种资源,改造并育成了大量的BT型不育 杂交粳稻并没有因为它的出现得到太大的发展。
系;再加上野败型和红莲型等不育系的研究成功,为我 2 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国杂交粳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在随后各省 目前,我国杂交籼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面
市的大量测交中,几乎均未发现粳稻品种对滇型、BT 积已经达到了籼稻总面积的80%,而且形成了一整套
型、野败型和其他细胞质源的粳型不育系具有恢复能 完备的技术体系,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
力。直到1975年,“籼粳架桥”配子利用、人工制恢理论 的贡献。和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发展速度较慢。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