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突破诗歌鉴赏的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文教学中突破诗歌鉴赏的方法   G633.3   一谈到“诗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但“想”是一回事而“知”又是另一回事。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歌的认知与理解是不同的,鉴赏水平也千差万别。如何让不同层次的人突破诗歌的“屏障”,能鉴赏出一些东西来,让国学中的诗歌更具有魅力,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积淀,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是前提,因为只有通?^读才能在诗歌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   从教学的视角讲,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是喜境,也可是悲境;可以说,通过喜境读婉约诗歌,通过悲境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当然,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利用灵活多样的“读”,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都可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可见,“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悟”是在“读”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的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意绪、念头等内容,为此,这一步尤为重要。当然,面对一首诗歌,要“悟”什么?怎样“悟”是关键。一般来说,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在有感情地“读”中“悟”诗歌的意境、意象、意念、思绪、情感等等。   1.悟意象。也就是找准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对于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比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为此,引导学生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对于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比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在悟之前,首先要点拨学生,使其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在逐步领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为有的放矢。一般地讲,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可以说,诗歌的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进而呈现给读者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只在此山中,云深又知处”的意境之感。对于任何读者特别是学生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能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品性)、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