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巴金.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 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目击了大家庭内部种种腐朽丑恶的生活,“五四” 后形成民主主义思想。1927年赴法国留学,曾被无政府主义激进的思想所吸引。 处女作《灭亡》(1928.9) 《革命三部曲》( 《灭亡》 、《死去的太阳》、《新生》)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抗战三部曲》(《火》、《憩园》、《寒夜》) 等12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小说,散文集《随想录》。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巴金《〈激流〉总序》 “我写,只是因为我的感情之火在心里燃烧,不写我就无法得到安宁。” ——1987年巴金在《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年展览》请柬上给青年作家李辉题写的话。 谭权书作巴金木刻像。 《家》所反映的时代是“五四”高潮期至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格局剧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故事发生在当时还很闭塞的内地成都。通过一个频临崩溃的封建大家庭内部分崩离析的过程,巴金提炼概括了“高公馆”这样一个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大家庭的典型形态,为20世纪中国文学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纪念。 话剧《家》剧照(1981) 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中专制的“君主”,专横、残忍、衰老、腐朽。 是一切不幸和罪恶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化身,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偶像。 (2)觉慧的形象 (3)觉新形象 觉新是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受害者这是一个充分意识到自己精神痛苦的悲剧典型。 一方面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有着对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多彩的青年人物画廊 巴金赋予高觉慧以新人的素质。他是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是高公馆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他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 巴金又深刻地刻画了在专制主义重压及其文化的锈蚀下一颗扭曲复杂病态的灵魂——高觉新的内心世界。觉新是《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觉新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他复杂扭曲的病态心灵是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文化所造成的。他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这一专制主义文化对健康人性的戕害。 另一方面身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背负着沉重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枷锁。他要为兄弟们做一个孝顺的榜样,自觉地承担起“承重孙”的责任,这使得他在一系列专制和压迫面前忍让、妥协、顺从。但是他的每一次妥协退让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幸福,而且还酿成了他人的悲剧。 他善良而软弱,是能清醒意识到自己悲剧命运却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人格上是分裂的。 觉新和梅 * 第十章:巴 金 青年抗争情绪的悲剧书写 “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 巴 金 一.生平及创作 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三.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四.思考题 巴金先生离开了我们。 公元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市华山医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先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1904年。到今天,他洞察了一个世纪的世相人心,“五四”的血在他身上奔流了八十多年。 巴金走了,良心却永远留下来了 20世纪中国文化命运的见证人,中国社会命运的见证人,一个寻梦者、醒来者、反思者、批判者……随着10月17日的到来,似乎一切的褒贬都如风过峡谷,惟留呼啸之声。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先生曾经在20世纪的关键时期,数度感动过中国。 巴金走了,良心却永远留下来了 从前,他因为看清了旧世界的真面目,听到了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从黑漆大门的公馆里跑出来;在巴黎圣母院的孤寂钟声里,那心头的火从笔端喷出来,逼着他写起了小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在为人类的不幸命运而痛哭,都带给当时的青年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 巴金走了,良心却永远留下来了 当时的巴金,也许没有鲁迅的忧愤深广,没有茅盾的鞭辟入里,但他的强烈激情,强烈的对于青春冲力的渴望却让他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把“人”从传统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秩序中解放出来。他是幸福的,那一代的“五四”青年是幸福的。 巴金走了,良心却永远留下来了 先生以文学与现代中国同行,一向是被称作大师的,然而这实在是一个美丽的误解。他始终崇拜的是革命家,他的理想本来是做一个改天换地的巨人,做一个以正义原则和自由精神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