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编 材料应用
第二编 材料应用第一章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2010年春晚小品《捐助》可谓家喻户晓,其实它来源于《辽宁新闻》报道的真事。一个孩子得了尿毒症,一个农民大爷要捐钱给他,农民大爷事先和对方沟通要捐款三千,结果多按了个零。人们听了,也就一笑了之,可是年轻的尹琪却凭着文艺工作者特有的敏感,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加工,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升华。
这就是人们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
所谓“素材”,顾名思义,就是未加雕饰的材料,是作者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是与写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的生活现象。素材可以表现为直接的事实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广义的素材泛指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所以素材并非文章的题材。
素材的特点:它未经作者认真分辨、挑选、整理乃至加工。它只是作者通过对所写的对象的观察、体验得出的印象,是作者采撷的原始材料。
原始材料是不能直接写入文章的,必须经过作者筛选和提炼。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
要写好文章,首先要积累素材,收集与所写内容有关的材料,然后认真筛选乃至进行必要的加工,从而将那些最重要、最典型、最富有表现力或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包括经加工整理过的材料)恰如其分地予以运用,从而写出文质皆美的佳作。
素材的积累一方面来源于生活,一方面从书籍中获取。作为学生,“储备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储备后者显得尤其重要。狭义地看,这里谈的素材主要指源于书籍中的原始材料,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文学“粗粮”。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材料的分类整理加工。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合并同类项”是把指向大体相同的材料归纳到一起,充分运用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使零散的材料系统化,最终确定几大主题方向。同时,还要注意积累鲜活的生动的材料,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转化过程中,有这样几个规律性的认识。一是我们应有起码的艺术敏感,才能敏锐地发现素材的价值,产生“触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这种敏感和冲动,本质上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二是我们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三是我们心中的“立意”要不断调整,使素材不断深化,让素材所表现出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写出意义深刻的文章来。
原始素材转换的两种基本途径:一是提炼和强化。二是文学意义的典型化。我们可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虚构,在技能训练方面则更应该注意前者。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的原型是一个被戏称为孟夫子的人,此人当年常去鲁迅绍兴故宅对面新台门所在的东昌坊口的小酒店里喝酒。他曾经偷过书,并说过我们耳熟能详的“理论”:偷书不算偷,叫窃。不过被打断腿的不是他,而是孟夫子的族伯,绰号叫“跛鼓”的。鲁迅是以孟夫子为主要的创作原型,集中了几个人的特点,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可笑可怜可叹的人物。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就很具体地道出了其中三昧:“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原生态的小人物,经过鲁迅的生花的妙笔,便转换成中国文学人物画廊里不朽的艺术典型,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这也为我们如何转换、使用素材提供了经典范本。
■
一、老乞丐慢慢地走近了小桶。咦,他想做什么?本来散开的人群又聚拢来,大家都睁大了眼睛,生怕错过眼前的“好戏”。只见他慢慢地弯下腰,颤巍巍地把一枚一角硬币投进了盲人的小桶里,发出了一声清脆的声响。我惊愕地看着老乞丐。周围的人,有的嘲笑道:“叫花子怜悯叫花子!”也有的羞愧地低下了头。这一刻,我脑子里浮现出了我那冷漠的表情,还有总觉得他们低人一等的想法……我的脸一下子羞得通红。望着老乞丐远去的背影,我有一丝久违的感动。这种感动,只能存在于最底层、最普通的人身上。
我悄悄地摸出那一元钱,放进了小桶里……
――张 闻《平凡的感动》
■
我们都曾经遇见过残疾人守着小桶乞讨,也可能见过乞丐献爱心捐款的报道,还可能读过屠格涅夫的《乞丐》(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向我乞求帮助,我什么也没带,只好说:“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照样紧握了我的手。“哪里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文中几个看似无关的素材被作者组合在一起,并且安排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之下集中地予以表现,再加上周围看客的陪衬,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匠心。
二、我出了门,到了花市,阿姨说菊花送给姥爷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