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一个原则,讲究三种方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遵循一个原则,讲究三种方法

遵循一个原则,讲究三种方法近年高考福建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由3道选择题(9分)、1道翻译题(6分)组成。文言文3道选择题――词语解释题、信息筛选题、分析概括题的解答,有其一定的规律,如果把握好这些规律,悟出解题的方法,就可以把3道选择题的9分收入囊中。 一、遵循一个原则:自后而前的原则 做文言文阅读选择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而“分析概括题”的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是大致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另外,“筛选信息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抓住题干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词语解释题和翻译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后而前”原则。 二.讲究三种方法:对照法、排除法、推断法 1.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或是张冠李戴(把几件事的经过混在一起,把彼一时的事安放在此一时的事上,把这一人的事安放在另一人的事上,把这一事的原因和另一个毫不相关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或是节外生枝(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或是文意相反(选项中的所表达的意思与原文意思相反),或是望文生义(以字词的今义解释文词的古义),或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例1】 (2011年高考福建题)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本题误区在于望文生义,对原有信息没有仔细地推敲与揣摩。如果注意运用“对照法”对照原文语境,就可选对答案。 【答案】B 【例2】(2010年高考福建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落。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意的能力。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辨别各项的概括、分析是否正确、合理。A项,运用对照法,从原文中“其先绍兴人,徙杭州”“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弛不问生产,遂大困”这些信息中可知此项理解分析有误。 【例3】(2009年高考福建题)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解析】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进行对照,可以看出,它们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