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儒家大同思想理解及认识深化
关于儒家大同思想理解及认识深化【摘要】 儒家大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和谐安定、没有私产、没有私念、各尽其能、相互合作是儒家大同思想关于美好社会的良好愿望;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源于儒家崇公抑私的价值理念。虽然儒家大同思想有可继承的思想精华,但是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需要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积极培育儒家大同思想所缺乏的公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批判意识和竞争意识。
【关键词】 儒家大同思想;理解;认识深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87-02
儒家不仅关注人,而且还十分关注社会问题,充满了积极的入世态度。众多儒者都殚精竭虑试图描绘美好社会蓝图,囿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他们的美好理想虽然难以成为现实,但是“大同”思想内涵仍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和谐安定是儒家大同思想的社会目标
“大同”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康有为根据公羊“三世”说、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学说,提出了“大同”说,专门著了《大同书》,阐述他大同社会的理想。孙中山先生也把他的民生主义和大同世界等同起来,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2]
儒家以实现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为其目标。在处理内政事务上,孔子反复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所理想的是要使普天下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这样一个祥和安宁的社会。孟子想通过施行“仁政”来建设一个“王道”社会,使民有恒产;设立学校以教之;减轻徭役和赋税使民富之,使万民不受冻馁;使士农工商皆乐于自己从事的职业;统治者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百姓所希望的就实行,百姓所厌恶的就不施行;国君要树立好榜样,“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君正而国定矣。”[4]君正就能施行仁政,施行了仁政,国家就能安定和平。和孟子一样,荀子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是“王道”,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人性,使人从善而合乎“礼义”的规定,爱民富民,刑政平和,百姓和谐,使之进入“王道”社会的理想境界。在处理邦交、民族事务上,儒家主张对各诸侯国以及各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实行了“柔远人,怀诸侯”的政策之后,就可以产生好的结果,“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5],这样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就可以减少冲突和对抗,使天下和平。
可见,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以“仁义”为核心,内涵一整套诸如仁、义、礼、忠、恕、孝、悌、勇、恭、宽、信、敏、惠、友、敬、慈、爱、温、良、俭、让等思想德行规范,充满着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其关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私的观念;人人各尽其能、相互合作;没有盗贼、祥和安宁的社会特征,也是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思想家、革命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2 崇公抑私是儒家大同思想的核心理念
崇公抑私观念是儒家大同思想存在的主体因素。客观上,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儒学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社会现实生活,如在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目标导向作用下,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格境界有七重之分:第一,圣人人格境界。“圣人者,人道之极”,“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第二,贤人人格境界。“贤人好善有诚”,“天下为公”,“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第三,士人人格境界。“士志于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第四,庶人人格境界。“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均平”,“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等贵贱、均贫富”;第五,小人人格境界。“先小人、后君子” “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第六,庸人人格境界。“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第七,奸人人格境界。“奸人之道,倍叛之心”,“为富不仁”,“求生以害人”。可见,儒家是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公抑私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