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微生物学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掌握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机制和方式
熟悉菌种选育和保藏的基本理论、方法
熟悉质粒的基本特征及医学上重要的质粒
;遗传(heredity)—亲代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子代获得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形态、结构、代谢、毒力等)
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相比,性状发生改变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适应新环境;变 异;第一节 微生物的变异现象;菌体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菌落变异;第二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转化(transformation)实验;活R菌;;;
1、TMV
因为RNA是裸露的,所以感染频率较低
2、HRV霍氏车前花叶病毒;二、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真核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化学组成:线状dsDNA和蛋白质(sp:组蛋白)
存在形式:染色质(分裂间期);染色体(分裂期)
结构单位:核小体(200bp的DNA和5种组蛋白组成)
(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细菌、放线菌
DNA实质是一条双链、高度折叠盘绕的大分子
(三)病毒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除朊病毒外,已知的均为裸露的DNA或RNA(ds、ss);三、质粒(plasmid)
染色体外能够自我复制的遗传物质。
除酵母杀伤质粒为RNA外,其余大多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cccdsDNA)。分子量较(1.5~300kb),易于在宿主间转移和迁移,非菌体生存必须。
(一)质粒的复制
方式:θ复制(单向、双向);滚环复制
起始位点:ori位点
(二)质粒的基本特性;(三)医学上重要的质粒
1、F因子(致育因子fertility)
编码细菌性菌毛,有F因子的为F+菌株,可通过接合的方式转移
2、R质粒(抗药质粒)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
分类:根据能否借接合而转移分
;;第三节 基因突变;2、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用人工方法诱导细菌产生的突变突变率高
诱变因素
三、基因诱变的机制
诱变剂(mutagen)-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因子诱变剂处理后,根据遗传物质结构变化的特点将突变分为碱基置换、移码突变、缺失或插入突变
(一)碱基置换;;2、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DNA复制时掺入)
诱变剂均为碱基类似物 eg:5-BU(5-溴尿嘧啶),5-AU(5-氨基尿嘧啶),8-NG(8-氮鸟嘌呤)等
以5-BU为例:;(二)嵌合剂和移码突变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插入或
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翻译
错误的一类突变
eg:丫啶类染料,包括丫啶橙、核黄素、丫啶黄、
α-氨基丫啶等; 诱变机制:
丫啶环是平面三环分子,结构与一个碱基对相似,大小差不多,所以能够嵌入到相邻碱基对之间,使原来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分开一定的距离,复制时DNA链上会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引起移码突变.插入或缺失1、2、4、5个碱基时,引起突变;3、6个碱基时,只引起较小范围的改变.
;(三)辐射诱变
包括UV、X-射线、激光、离子束等
1、UV的诱变机制
条件:波长254nm,强度15W,距离30cm左右,t不定
(10s~2min)
机制: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TT)
UV的修复:
1)光复活作用:T=T T+T
2)SOS修复:应急差错修复,使突变率增加
;;;第四节 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Conjugation; 一、转化
转化现象最早发现于肺炎球菌中
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细胞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比较大的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染(transfection):若病毒或噬菌体的DNA转化感受态的受体细胞,产生正常的子代病毒或噬菌体的转化方式。;;转化过程;(二)自然转化的过程与机制
以肺炎球菌为例:
1、转化因子(dsDNA)的结合与吸收
1)细胞表面的结合
dsDNA与受体细胞表面相结合
特点:特异性、不可逆性
2)转化因子的吸收
降解产生能量协助把ssDNA推进受体细胞。;2、转化因子的整合
ssDNA以被保护的形式被转运到受体细胞染色体同源区段,发生基因置换式重组。
3、转化子的产生
途径:
1)通过错配修复,将不配对的受体菌碱基切除再经修复合成后形成转化子。若切除的是不配对的供体碱基则不产生转化子。
2)杂合双链分子直接发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3章直流伺服电机.doc
- 第3章词汇分析答案.ppt
- 第3章练习(下).doc
- 第3章(最终审查).ppt
- 第3章结构地震计算.ppt
- 第3节冲击高压试验.ppt
- 第3章真菌.ppt
- 第3章组合逻辑.ppt
- 第3课3S清洗主题.ppt
- 第3章水泥 - 土壤混合桩附件.ppt
- 金融产品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积极适应市场风格,行为金融+机器学习新发现.pdf
- 交运物流2024年度投资策略:转型十字路,峰回路又转(2023120317).pdf
- 建材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板块持续磨底,重点关注需求侧复苏.pdf
- 宏观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之路.pdf
- 光储氢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在春季,需求的非线性增长曙光初现.pdf
- 公用环保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电改持续推进,火电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pdf
- 房地产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聚焦三大工程,静待需求修复.pdf
- 保险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资产负债匹配穿越利率周期.pdf
- 政策研究2024年宏观政策与经济形势展望:共识与分歧.pdf
- 有色金属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新旧需求共振&工业原料受限,构筑有色大海星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