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消论
《易》言:天地自太虚至黄泉,有六位
,《内经》言:人之身,自头至足,亦有六
位,今余又言:人胸腹之间,自肺至肾,又
有六位,人与天地,造化五行,同一炉备,
知彼则知此矣。故立天之气,曰金与火,立
地之气,曰土与水,立人之气,曰风与火,
故金火合则热而清,水土合则湿而寒,风火
合则温而炎。
人胸腹之间,亦犹是也。肺最在上,为
燥金,主清,心次,为君火,主热,肝又次
之,为风木,主温,胆又次之,为相火,主
极热,脾又次之,为湿土,主凉,肾又次之
,黄泉,为寒水,主寒。故心肺象天,脾肾
象地,肝胆象人。不知此者,不可与论人之
病矣。
夫土为万物之本,水为万物之元,水土
合德,以阴居阴,同处乎下,以立地气。
万物根于地,是故水土湿寒。若燥热阳
实,则地之气不立,万物之根索泽,而枝叶
枯矣。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是为动物,根本在于中也。根本者,脾、
胃、肾也。(解经牵强,经义不如此也。经
文本有两义,一言动物之官骸,听命于中,
是根于中也,植物之枝叶,发生于下,是根
于外也,一言人神明思虑发于中,故曰根于
中,营术气血运于外,故曰根于外也。中废
则无知,外息则不动矣,非脾肾之谓也。后
《原病式》所论,极是。)
食入胃,则脾为布化气味,荣养五脏百
骸,故酸入肝而养筋膜,苦入心而养血脉,
甘入脾而养肌肉,辛入肺而养皮毛,咸入肾
而养骨髓。五气亦然,故清养肺,热养心,
温养肝,湿养脾,寒养肾也。凡此五味五气
,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惟平则安矣。(观
此则上文偏重湿寒,而恶燥热,亦属未是。
)故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是其理也。又,大阴阳明论云
: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四肢
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
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
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
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
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着于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
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颈足,不得独主于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尔,而能为之行
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
,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
阴。足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
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
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不用者,谓不能为之运用也。
由是观之,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受
于脾胃,行其津液,相与濡润滋养矣。后之
医者,欲以燥热之剂,以养脾胃,滋土之气
,不亦舛乎!况消渴之病者,本湿寒之阴气
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更服燥热之药,则
脾胃之气竭矣。
叔世不分五运六气之虚实,而一概言热
为实而虚为寒,彼但知心火阳热一气之虚实
,而非脏腑六气之虚实也。(热实寒虚,义
亦本于《内经》,以人身发生之元气言,先
生乃以五行之生制言。二者之理,均所当究
,未可互非。)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
,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
燥,肾本寒,虚则热。假若胃冷为虚者,乃
胃中阴水寒气实甚,而阳火热气衰虚也,非
胃土湿气之本衰,(此段义论精切,所谓五
行各有阴阳也。)故当温补胃中阳火之衰,
退其阴水寒气之甚。又如,胃热为实者,乃
胃中阳火实而阴水虚也,故当以寒药泻胃中
之实火,而养其水虚。然此皆补泻胃中虚热
水火所乘之邪,非胃为湿者之本。其余例同
法。夫补泻脾胃湿土之本气者,润其湿者是
补湿,燥其湿者是泻湿,土本湿故也。(指
明本气,是先生独得之秘,是从五行立论。
)
凡脏腑诸气,不必肾水独当寒,心火独
当热,要知每脏每腑,诸气和同,宣而平之
可也。故余尝谓:五行之道,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但有一物,
皆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交互克伐
,是谓衰盛,变乱失常,患害由行。故水少
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
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其为治者,泻实补
虚,以平为期而已矣。故治消渴者,补肾水
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
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
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
。(散结濡枯利涩,为治消渴妙谛,亦治万
病之准绳也。以上论脏腑五行之本气,为第
一段。)况消渴者,本因饮食服馆失宜,肠
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
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