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脏腑相合理论研究综述.doc
脏腑相合理论研究综述
毕业 【关键词】 中医基础; 脏腑; 综述
Tang JN, Li QZ. J Chin Integr Med. 2009; 7(1): 7073.
Received July 9, 2008; accepted July 22, 200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5, 2009.
Indexed/abstracted in and full text link瞣ut at PubMed. Journal title in PubMed: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Free full text (HTML and PDF) is available at .
Fopen Access
Research advances in interior瞖xterior relationships betedical sciences (TCM); zang瞗u organs; review
脏腑相合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首见于《灵枢·本藏》和《灵枢·本输》。脏腑表里相合、经气交通。脏与腑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1 心合小肠
“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灵枢·本藏》),“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灵枢·本输》)。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心合小肠理论的产生,存在一定文字与文化基础,文字学和社会官制文化不仅潜藏着丰富古老的文化渊源,也积淀着中医理论创生的许多重要痕迹[1]。早在《内经》以前,人们对小肠的生理特性已有一定认识,肠(腸)的同源字扬(揚)、阳(陽)、汤(湯),都与阳光、热相关。《楚词·天问》中提到太阳“出自汤谷”,即指太阳的沐浴地。基于这种认识,古人赋予小肠“人体之太阳”的寓意。另一方面,古人通过解剖发现,心脏居身之正中,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亦象征太阳。由此,将心与小肠相合,充分体现了取类比象这一古朴哲学思想观。
现代有关心合小肠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对心血管生理效应的论证方面。如小肠S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使心排出量增多[2]。神经胃肠病学研究亦为心合小肠理论提供了依据。“心主神明”,广义之心包含“脑”,现代研究发现,在脑和肠道中发现很多相同的神经递质,提示胃肠系统和神经系统在起源上和功能上存在密切关系,从而产生脑肠肽和脑渤χ岬母拍睿3]。
心合小肠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心移热于小肠的病理学意义上。《诸病源候论》云:“心与小肠合,俱象火。”故小肠与心之病机传变多见于火热之邪的互传。《医宗金鉴》中记载:“心与小肠为表里也,然所见口糜舌疮,小便黄赤,茎中作痛,热淋不利等证,皆心移热于小肠之证。”北宋儿科名医钱乙所创的导赤散,为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的有效方剂,备受历代医家推崇[4]。如张宗如[5]以本方为主,临床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4例,55例痊愈。
2 肝合胆
“肝合胆,胆者,筋其应”(《灵枢·本藏》),“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灵枢·本输》)。肝胆解剖居位相近,“胆在肝之短叶间”(《难经·四十二难》),并通过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于肝之余气,其正常排泄亦依靠肝的疏泄,故肝和胆在生理病理上紧密相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从情志角度而言,两者亦息息相关。
《类经·卷二十三》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表明肝主谋虑和胆主决断,是肝胆相表里的主要内容之一。谋者,是量的积累;断者,是质的改变。田进文等[6]认为中医肝胆关系的生理基础是平滑肌与括约肌的相互配合关系。肝主谋虑是指物质在被疏泄流动中相对保持质的稳定性的阶段,胆主决断则是指物质将发生质的改变的最后输送和疏泄环节。
现代解剖学提出,胆囊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的胆囊窝内,其血管、神经均于肝脏血管、神经的分支;胆道系统由胆囊、肝外胆管、各级肝内胆管、肝脏毛细胆管组成;胆汁由肝细胞和胆管分泌而成;胆红素、胆汁酸等胆汁成分通过肝细胞进行代谢;肝与胆共同发源于前肠末端腹侧壁内胚层细胞增生而成的肝憩室。可见,肝胆密不可分[7]。
由于肝胆在解剖、生理、病理和情志等多方面密切相关,故肝合胆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肝胆同病的理解。如陈伟明等[8]、王玉燕[9]和苑淑芳等[10]通过对肝胆B超声像图的观察认为,肝脏损害程度与胆囊病理之间成正比关系,胆囊声像图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肝病患者病情和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
3 脾合胃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灵枢·本藏》),“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灵枢·本输》)。脾胃同居中州,解剖居位临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素问·太阴阳明论》),并通过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