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称谓语跨文化对比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方称谓语跨文化对比探究

中西方称谓语跨文化对比探究一、引言 人们在交际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称呼他人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称呼用语即称谓语。称谓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用规范。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体系。纵观中西方一些学者对称谓的研究,不难发现人们对不同称谓语的社交功能认识已相当系统,特别是在称谓语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只是在相互比较方面还够全面。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中西文化中称谓用语的差异。 二、中西方称谓语的比较 汉语中称呼不仅有“长幼尊卑贵贱”之分,还要“内外有别”不得混淆。根据礼貌原则,传统称呼不仅幼对长要讲究尊,对别人讲究敬,对自己要自谦,平辈之间也要互敬互爱,对幼儿还要亲昵,还要以颂扬的词语称呼对方等等。如儿女对父亲通称“爸爸”,表示尊敬时称“亲爱的爸爸”“俺爸”;向第三者表示谦逊时称“家父”“舍君”;在父子关系不正常时,又称“老头子”“老不死”。学生对自己的教师称为“×教师”;当回想教师的辛勤栽培时又称“恩师”。汉民族严格区分亲属关系源于汉民族的家庭文化。这种严格区分导致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复杂化,仅“孙”一级的称谓在《尔雅―孙、曾孙、玄孙、来孙、仍孙、云孙等。《红楼梦》里贾氏大家族的几百个错综复杂的称谓语常常让外语翻译者不知所措。 一般来讲,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即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果是“平等”性关系,双方将会采用对等交流(reciprocal pattern),即双方都用名字称呼对方(firstname:FN)。但当交际双方之关系是一种“权势”关系,即双方社会地位有距离,或双方属于初次交往,那么双方将会采用一种“非对等交流式”(nonreciprocal pattern)。其中地位较高者可能使用名字(FN)称呼对方,而地位较低者会采用“头衔+姓”(TLN)的方式称呼对方。在“非对等”式交流中,地位较高者所使用的称呼无疑是一种“权势”的标志;而地位、职业、职务较低者使用的“称呼方式”无疑是一种表示尊敬的手段。地位相当、背景相类似的人们相互交往,“称呼”时直呼其名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建立平等关系或一种非正式关系的愿望。如英语用头衔称呼别人的方式与汉语不同,在英语中,虽有一些官职可作称呼语,如:Queen Elizabeth(伊丽莎白女皇)、President Clinton(克林顿总统)、governor(州长)、senator(议员)等等,但远没有汉语用头衔称呼那样普遍。如:组长、村长、队长、乡长、科长、主席等不论官职大小都可作称谓语。一般来说,德语中表示职业官衔的称谓词是不能用作称呼的,如不可以叫对方某某老师,某某科长等,少数例外的是教授、博士、校长、部长、市长等,但前面一般要加上Herr/先生或frau/夫人。亲属之间也一样,除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词外,表示兄弟姐妹等血缘关系的称谓词也不用作称呼。他们相互间直呼其名,如:Hans(汉斯)、Monika(莫尼卡)等,而不管被称呼者的年龄比说话人大还是小。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这在西方国家是司空见惯之事,而在中国,就是严重的“犯上”了。对西方人而言,则显示了两辈人之间无拘无束的亲密感。与汉语一样,德语中称呼代词也分为尊称“Sie(您)”和友称“Du(你)”,但其内涵与用法截然不同,友称“Du”一般用于亲朋好友及家人之间,表示一种亲近和友谊,不分年龄及辈份,一律称为“你”。而尊称“Sie”则表示彼此之间有一定距离,一般用于非亲非友的正式社交场合。 198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海外之音”栏目中刊登了美国华人教授彭重康先生的一篇短文,题目是《谈称呼与尊重知识和学术》。这篇短文的大意是说,他工作的那个大学有一个美国教授戴维斯曾在中国讲学三个月,回去之后,当这位华人教授问他对中国之行的感觉时,他的回答竟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据作者讲,戴维斯教授是位学术地位极高的科学家,也是位名教授,桃李满天下。他对中国的上述看法起因于在中国期间许多中国人称呼他为“戴维斯先生”。作者又说,戴维斯教授自从得到博士学位后,三十多年来早已习惯了“博士和教授”的称呼。他说在中国时多人叫他“戴维斯先生”,他还浑然不知是在叫自己,他甚至于对一些常见的中国人说:“你可以正式的称呼我教授,或是亲切些称呼我博士,或是把我当朋友叫我小名,可是不要叫我先生。”可惜的是听者藐藐,新见面者更是十之八九叫他先生。照美国人的观点,他听起来很别扭,有中国人故意贬低他的感觉,于是如此闷了三个月,回来后的结论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 这篇短文一登,立刻引起了一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