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一 章 导 论
犯罪现象早 已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至今仍然是普遍存在于世
界各 国的严重 的国际性社会 问题之一 。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不仅历
来为各 国当局所重视 ,而且为 以研究社会 问题为 己任 的众多学者所
关注 ,从而使犯罪科学形成庞大的学科体系 。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
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
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
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这是与犯罪科
学其他分支学科所不 同之处 。那么,犯罪心理学究竟是怎样 的一 门
学科 ?在本章中应当作一明确解释 ,以引导读者迈进犯罪心理学之
门,对这一学科领域有个轮廓了解。
第一节犯 罪 心理 学 的研 究对 象 、
目的和学科性质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犯罪心理学 )的定义历来 有广、狭 之 说 ,至今
仍莫衷一是 。 概而言之,狭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
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 门学科;广义说认为,犯
有关犯罪心理学广义和狭义之说的资料,可参考: 罗大华译编 : 《关于犯罪心理
学对象问题的几种观点》。见罗大华、何为民等编: 《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
),群 众 出版社 年版 ,第 页。该文介绍了我国学者孙雄、蔡墩铭和 日
本学者 山根清道、森武夫、宫城音弥、藤木英雄、佐伯茂雄 以及 奥地利学者格罗斯 的
观 点 。 罗大华:《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见罗大华主编:《中国
法制心理科学研究十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年版 ,第 页。该文介绍
了我国犯罪心理学者对犯罪心理学定义的不同看法。
第 2 页
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 的心理和行为 以
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
本书根据社会实践需要,博采众长,取广义的犯罪心理学,主张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 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 的心理结构形
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以及犯罪对策 的心理学依据 的一 门学科 。理解
这一定义,必须先明确 以下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 )“犯罪 ”和“犯 罪人 ”
“犯罪 ”是刑法学 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 的、触犯刑事法律
的、应受刑 罚惩罚 的行为 。根据这一定义,“犯罪人 ”是指实施 了这种
犯罪行为 的人。
犯罪心理学 中“犯罪 ”的概念必须与刑法学的“犯罪 ”的概念相一
致 。否则,容易造成刑事法学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的混乱。两 门学
科“犯罪 ”概念 的一致性,并不影 响各 自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的不 同。
刑法学着重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 ,研究罪与非罪的界限及量刑
的依据 。犯罪心理学则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 的原因、心理机制和
规律 以及犯罪对策 的心理学依据 。尽管刑法学也研究犯罪动机 ,但
并非重点;而犯罪心理学根据人的行为来源于动机的原理,把犯罪动
机作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
(二 )“犯罪心理 ”和“犯罪行为 ”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
的总称 。这 些 心 理 因素 包 括 认 识、情 感、意 志、性 格、兴 趣、需要、动
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 以及 心理状态等 。
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 的
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
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两者的关系错综复
杂 。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主要区别有三 :
一是犯罪心理具有 内隐性特征,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 。
犯罪心理是犯罪人大脑 的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