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伦理学:心理利己主义
PSYCHOLOGICAL EGOISM Joel Feinberg 一、定義 心理利己主義的定義: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基於自私的欲望。 Joel Feinberg (1926-2004) 一、定義 (一)根據上述的定義,可以得到以下幾點: 1.唯一可能讓任何人當成最終目標去追求或實現的東西,就是他自己的利益。 2.人有時候會促進他人的福利,但這只是追求個人幸福的手段。 3.任何為了他人、為理想或原則,而不為自己私人滿足的行為,都是虛假、偽善的。 4.如果任何人為我做什麼,一定是他想要得到回報,或者這樣可以滿足其私欲。 一、定義 5.這對人性是一個嘲諷,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關懷他人,所謂的“好人”,就是那些假裝關心別人,而真正關心的其實是自己的名譽或好處的人。 6.我們不能責備自私,因為我們不可能不這樣做,真正關懷他人的行為超出我們的能力,也是不可理解的。一般所謂的關心他人的行為,背後不是具有一個隱藏的動機,就是在無意識的動機下促成。 一、定義 (二)幾點說明: 1.這種主張強調人類行為的動機,最終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使用“關心自己”(self-regarding)似乎比“自私的”(selfish)恰當,因為前者一般人的使用中是中性的詞。當我們說:“某人的行為是自私的”時,已經蘊涵他的行為是錯的。吃、睡、刷牙、逛街、散步、聽音樂會,這些都是關心自己的行為,但我們不稱這類行為是自私的。 2.這個主張非常強,只要能找到一個行為不是關心自己的,這個主張就是錯的。 二、心理利己主義和倫理利己主義 (一)心理利己主義(psychological egoism):這是一個有關人性事實的主張。 (二)倫理利己主義(ethical egoism):這是一個規範性的主張,認為人所應該從事的行為,就是對行為者最終是最有利的行為。 (三)有人認為從心理利己主義加上一個前提( “ought” implies “can”)可以推出倫理利己主義。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一)個人所有權論證(personal ownership argument): 前提:我的任何行為都是由我的動機、欲望或衝動所引發(而不是由他人動機所造成)。 結論:我總是追求那些滿足我自己,或者為我自己之物。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二)享樂主義者的論證(Hedonist argument) 前提:一個人得到他所要之物時,會感到快樂。 結論:在任何事件中我們真正要的是自己的快樂,追求其它東西只是一個手段。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三)自我欺騙的論證(Self-deception argument) 前提:我們常欺騙自己,以為我們所要追求的東西是好的或高貴的,而實際上我們真正的是被他人稱讚,或是能陶醉於善心的喜悅之中。 結論:當我們認為我們的動機是無私、利他的,很可能我們總是在自己騙自己。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四)享樂主義的動機理論(Hedonistic motivation theory) 前提:(1)道德必須是可以學習的。 (2)道德教育和禮儀教化通常都利用快樂或 痛苦的懲罰。 (3)通常人們的舉止合宜是為了得到回饋或 獎賞;避免犯錯則是為了不受懲罰。 結論:我們的道德教育方法預設人類動機的自私 四、作者的批判 (一)對個人所有權論證的批判: 1.犯了分析命題(analytical statements)無法推得綜合命題(synthetic statement)的謬誤。 2.必須證明每一個自願的行為都是基於自私的動機。 3.混淆「自私動機」和「行為者的動機」。 四、作者的批判 (二)對享樂主義者的論證之批判: 1.前提不是真的:欲望的實現不能保證得到滿足。 2.「滿足」有時候確實可以理解成欲望實現,但這會變成 tautology。 3.「做善事得到滿足」不同於「為得到滿足而做某事」。 4.行善為了心安,所以也是自私的動機? 5.惡意的動機有時候只為了傷害別人,犧牲自己利益也在所不惜。 四、作者的批判 (三)對自我欺騙論證的批判: 1.沒有犯邏輯謬誤,但結論不據決定性(inconclusive)。 2.經驗證據不足以支持結論。 四、作者的批判 (四)對享樂主義動機理論之批判: 1.享樂主義的矛盾(the paradox of hedonism 2.獎懲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但道德教育的成功不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五、心理利己主義的其他形式及其批判 (一)非享樂主義的形式: 人的動機不可能全部化約成追求快樂或幸福,但是不論人追求什麼,其最終的動機都是自我關懷的,即人性不可能關懷他人。 五、心理利己主義的其他形式及其批判 (二)對此形式的批判 1.區別分析命題和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