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改变平津战役进程一封电报
改变平津战役进程一封电报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前胜利宣告结束,解放军从此拥有了稳定的战略后方和一支数量高达百万的强大战略机动力量。此时此刻,共产党人的最佳选择无疑就是迅速将东北野战军开入关内,以决战的方式将平津一带国民党军就地全歼,进而挥师南下,一统大江南北。对于国民党军而言,其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东北野战军入关之前,将己方部队撤出华北,转用于其他战场。
由于种种原因,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并没有立即发动平津战役的战略意图,而国民党军统帅部和蒋介石已经开始考虑撤退问题了。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华北战场上千载难逢的决战良机已然处于稍纵即逝的危急关头。在这个时候,一封电报改变了这一切。
中央军委关于华北战场的初步考虑
平津战役前夕,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在平津地区共有4个兵团50余万人,另有阎锡山部10万余人据守太原,以上部队合计约60余万。我华北军区拥有兵力46万人,此外辽沈战役后期,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2个纵队又4个师共计12万人奉命提前入关,加入华北战场,以上部队合计58万。从上述兵力对比来看,国共两军在华北战场基本处于均势状态,东北野战军主力自然成为了影响华北局势走向的决定性力量。
林彪最早在把握华北决战时机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敏锐的战场嗅觉和过人的洞察力。早在10月30日,此时辽沈战役尚在进行之中,林彪就向军委提出,待辽沈战役完全结束后,东北野战军“稍加补充兵员,即向北平、天津前进,夺取平津。”
但林彪的这一建议并没有被毛泽东采纳。毛泽东在10月31日致林彪等人的电文中主张东北野战军除先遣兵团外,主力应休整1个月左右,约在12月上旬或中旬出动,翌年1月至6月遂行平津战役,解放华北。11月3日,林彪等人提出了东北野战军休整1个月的作战计划,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计划,并进一步指出:休整时间可至12月15日。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谨慎和保守,一方面是因为东北野战军经过长时间的连续作战,部队伤亡程度和疲劳程度都极为严重,进行休整确有必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毛泽东此时的注意力正在迅速转向烽烟四起的淮海战场,对于华北战场态度必然有所保留。《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共收录1948年10月31日到11月15日期间电文31篇,其中关于淮海战场的就有24篇。显然,此时淮海战场在毛泽东的战争棋局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华北战场自然而然要受到一些忽略。
在东北野战军主力休整期间,毛泽东对华北战场也有自己的安排,即以华北现有部队夺取绥远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山西省会太原,为下一步作战创造条件。1948年11月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包围了归绥,11月8日,中央军委批准了第3兵团攻击归绥的计划。太原战役则早在此前的10月5日即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发起,后因兵力不足战事逐渐陷入胶着状态。11月8日,即中央军委批准攻击归绥计划的同一天,徐向前(时任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致电军委建议增调2个纵队的兵力投入太原战役。毛泽东经分析后认为,绥远是傅作义“老家”,攻打归绥有可能会促使傅作义西撤,而太原是阎锡山的势力范围,进攻太原不会对傅作义造成较大震动,因此决定停止攻击归绥,集中兵力攻克太原。后经多方协调,中央军委于11月9日正式下达了撤围归绥,集中兵力攻克太原的指示。就在这个指示中,中央军委明确提出了华北作战的总体指导方针:抑留傅作义集团,等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予以彻底歼灭。
我中央军委这一时期战略决策最成功之处就是确定了正确的华北作战总体指导方针,但也存在一些疏漏,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对这一方针予以及时有效的贯彻实施,这就给了国民党军可乘之机。一旦国民党军利用这最后的机会成功执行撤退,无论将部队转用于淮海战场还是用于加强长江防线,战局显然都将向着对解放军不利的方向发展。
犹豫不决,国民党军错失撤退良机
国民党军比较可行的撤退办法有两个,一是南撤江南或者其他战场,二是西撤绥远。生死关头,蒋介石对战争形势做出了极为愚蠢的判断。蒋介石虽然也意识到了面临形势的严峻,但又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东北部队经过辽沈战役连续50多天的大战,必须要经过4、5个月的休整和补充才能入关作战。蒋介石还认为华北地区国民党军“与共匪实力比较,仍然居于优势。”蒋介石的上述判断显然低估了解放军在大决战中的作战积极性,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愚蠢的判断必然导致愚蠢的决策,国民党军的撤退决心因此而动摇了。
傅作义的错误选择也是国民党军没有迅速进行撤退的重要原因。在民国军界,傅作义无疑是最为优秀的将领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就曾经创造过名震一时的五原大捷。解放战争初期,傅作义在大同、集宁战役和偷袭张家口等军事行动中曾多次给我军造成重大损失。早在辽沈战役刚刚开始不久,傅作义就已经组织华北“剿总”参谋部制定危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案,各种撤退设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