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个朋友吧! 沟通焦虑感与社群媒体上的自我揭露行为探讨.pdf

‘焦’个朋友吧! 沟通焦虑感与社群媒体上的自我揭露行为探讨.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焦’个朋友吧! 沟通焦虑感与社群媒体上的自我揭露行为探讨

「焦」個朋友吧! 溝通焦慮感與社群媒體上的自我揭露行為探討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具有高度溝通焦慮者是否會傾向於使用社群媒體臉書之功能,而 使用社群媒體臉書之功能是否會影響其自我揭露之程度。研究透過自我報告形式 之問卷調查法收集了188 份有效樣本。研究發現,溝通焦慮感只影響使用者使用 臉書的資訊性功能,不影響其使用臉書其他功能之行為。另外,使用臉書資訊性、 搜尋性、分享性與娛樂性功能的確有助於使用者自我揭露之程度,意即使用者會 透過臉書的資訊性功能與搜尋性功能,進行事實揭露之行為;或者透過分享性功 能進行情緒揭露之行為;且透過娛樂性功能進行事實揭露與情緒揭露之行為。再 者,臉書資訊性功能在溝通焦慮感與自我揭露之間,扮演完全中介的角色。 關鍵詞:自我揭露、社群媒體、溝通焦慮感、臉書 Friending or Fear ?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as a predictor of self-disclosure behavior on Facebook.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and self-disclosure behavior on Facebook, a social network site built to connect people with friend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nd completed by 188 Facebook users.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as a predictor of self-disclosure behavior, wa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information feature of Facebook. Also, the use of information feature, searching feature, sharing feature, and entertainment feature were all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self-disclosure behavior. On the other han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ve features plays a full mediation role between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and self-disclosure behavior on Facebook. Keywords :Self-disclosure, Social network sit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Facebook 壹、 緒論 一、前言 2012 年,全球最大的社群媒體臉書上市,意味著臉書此社群媒體不但聚集 了龐大的資料庫,更挾帶著具有潛力的市場商機。自社群媒體(Social network sites, SNS )的出現,眾多學者開始思考,社群媒體會為使用者帶來「貧者為富」 (poor-get-richer )的效益?還是「貧者恆貧,富者恆富」(rich-get-richer )的效 益?有派學者認為網路空間的特性可協助具有焦慮感或內向特質的使用者建立 人際關係(Sheldon, 2009) ,因此貧者亦可為富(poor-get-richer )。另有派學者卻認 為,具有樂觀或外向特質的使用者相較於具有焦慮或是內性特質的使用者,更容 易在網路空間裡進行自我揭露,進而建立更豐富的人際關係 ,因此富則可恆富 (rich-get-richer )。究竟社群媒體為使用者帶來了 「貧者為富」(poor-get-richer ) 的效益?還是「貧者恆貧,富者恆富」(rich-get-richer )的效益?值得令人深思。 台灣的科技媒體發展過程大致如下:約莫於2000 年左右,為瀏覽的年代, 俗稱的Web1.0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