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 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 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 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 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 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 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 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 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 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 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 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 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 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 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 后夜中秋有月无”;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 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 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 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 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雨一簔,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闷》: “一辞故国十经秋, 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 何人为觅郑瓜州”; 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