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理 论 篇
对外开放与经济结构调整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开放型、多功能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及思路
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加快对外开放步代
对外开放的城市管理
第 2 页
第 3 页
对外开放与经济结构调整
一
一个 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结构要经常不断地根据新情况作适应
性调整 ,但在 不 同情况下 ,调整 的范 围和 幅度不一样 ,有大调整(战
略性 调整 )和 中调 整(战役性 调整 )、小调整(战术 性调整 )之分 。
什么情况下需要作大调整 (战略性调整 )呢?宏观环境发生了
巨大变化之 际需要进行这类调整 。例如建 国以来直到 年 ,作
为给全 国提供工业制成品 (包括技术装备 )和为国家创造财政收入
支持全 国的改革开放为基本任务 的上海 ,这个 时期主要是把上海
作为全 国的工业基地为 目标进行各项建设 。如发展新兴工业 、专业
化分工协作 、工业结构调整等等都离不开工业基地建设这一主旋
律 。然而到了 年 ,中央宣布上海成为全 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
市 以后 ,对外开放成 了上海 的新命题 。尤其是 年 中央派 出工
作组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制定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时,上海开始从工
业基地转 向开放型、多功能中心城市建设 。开放型、多功能的建设
目标就要求上海产业结构要作大调整 ,由此提 出上海要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 。但是当时 中央并没有突出上海在对外开放 中的战略地
位和作用 ,因而结构调整的步子并不大 ,更没有进行战略性调整 。
年 月 日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以来 ,情况发生 了巨大
变化 ,中央要求上海建设成为 国际经济、金融、贸 易 中心之一 ,并带
动长江流域地区乃至全 国经济的 “三 中心一龙头”之后 ,上海的对
外开放 战略地位和作用真正确立起来 ,逐步走上 了经济结构战略
第 4 页
性调整的道路 。至今 尚处于继续调整阶段 。
由上分析 ,建国以来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仅有两次 。第一
次是建国初期至 年代初期,把旧上海的消费性城市改造成为工
业城市 ,重新进行城市功能定位 ;第二次是实施上海经济发展战
略,从单一工业城 市改造成为开放型、多功 能 中心城 市 ,实行“三二
一 ”产业结构配置 ,进 行新一轮城 市功 能定位 。由此可见,一个地 区
功能定位 的变换是决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的根本前提 。而一个
地 区或城市功能定位 的变换是有前提 的,它与 国家 的战略方针政
策密切相关 。在 闭关锁 国战略方针政策指导下,只能是实行 自给 自
足 的产业结构 ,即便作些结构调整也是小调整 ,最多也只是 中调
整 。在 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方针政策指导下,宏观环境的空间大
大拓展 ,对外开放度越大 ,宏观环境空间越大 。这时候还要根据 国
家赋予这个地 区或城市 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以及 战略部署 的安排进
行功能定位 ,从而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和力度 。因此 ,一个地
区或城市产业结构是否进行战略性调整 ,首先是决定于 国家 的大
政方针 ,其次是决定于该地区或城市在 国家部署 中的地位和作用 。
由此可见 ,上海第二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源植于 国家对
外开放的基本 国策和上海要实现 “三 中心一龙头”的战略 目标 。实
现这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个长过程 ,其 中要经过不断地小调
整、中调整 ,从量变逐步地完成质变 。对外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会受
到 国内国际宏观环境 的一定影 响,上海要根据环境变化在产业结
构调整方面作 出反应和对策 ,因此要密切注视世界经济技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