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我国的气象事业
编者董原
目 录
绪论1
建国以来气象事业的发展7
气象台站网28
气象探测方法和装备53
卫星气象92
气象通信 110
气象资料128
对外科技合作和交往143
1 我国的气象事业
绪论
气象与气象事业
在人类生活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深厚的大气。
大气的冷、暖、干、湿等物理状况和大气中发生的风、
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研究大气现象的成因和大气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这些
现象、规律对人类影响的科学叫气象学。
气象学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产生
的,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之一。气象学
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不过是几百年的历史,因此,气象学
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气象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从日常生
活到各种生产活动,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气象条件的
影响与制约。我国地域辽阔,天气气候复杂。只有充分
认识、研究和掌握天气气候变化的规律,才能利用有利
的气象条件,防御不利的气象条件,使之造福于人民。
气象科学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是,通过气象
服务可以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转化为生产力。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气象科学日益得到广
泛地应用,气象服务越来越深入。农业、林业和牧业生
产的规划和发展,必须考虑当地的气象条件;城建规划、
工业布局、水库设计、能源开发、航空、海运和渔业捕
捞等,也都少不了各种气象资料和准确的天气预报;在
现代化战争中,各种先进技术装备和战略、战术武器的
2 我国的气象事业
使用,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更需要良好的气象保障;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与气象息息相关。因此,大
力发展气象事业,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
人民生活服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建国前气象事业的回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中国气象科学源远流
长。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根据
考古发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关于风、云、雨、雪、
虹和雷电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并有人们占卜天气的记录。
到了周代,人们对天气现象的相互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诗经》里有这样的诗句:“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
思是:日出时,西方有虹,不久将下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新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进而促进了气象科学的发展。这时已有了八风的
记载和云的分类。孔子纂修的《春秋》载有自然现象近
100 条。秦代吕不韦所编《吕氏春秋》中记有立春、雨
水等八个节气。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到了西汉时期,
二十四节气已充实完善。观测气象的活动也日益增多。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叙述了一种称为“ ”的测风器
和用羽毛、木炭测定空气湿度的方法。东汉时,在长安
设立的“灵台”上装有用来观测风的相风乌,这比欧洲
人的风信鸡早一千多年。到了唐朝,李淳风将风向进一
步区分为24 个方位,风力分成 8 个等级。南宋时已经使
用多种器具测定降水量,并用竹制大筐测定降雪量,在
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中记录了计算降水量的方法。清
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年),曾制作测雨器,并下令直隶
3 我国的气象事业
(河北)等地记录逐日晴雨,观测雨、雪、风、雷等现
象。就现在见到的资料,南京、北京、苏州、杭州等地
记录年代较长。其中北京记录最长,从雍正二年至光绪
二十九年(一七二四——一九○三年)。虽然当时仅有天
气现象的记载而无数量的记载,但可以说,这是我国最
早的观测网雏型。
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一些大气光象图集和云图集,
后者是供预测天气用的。明末清初的熊明遇根据太阳的
热力作用形成云、雨、雷、电、风等原理,制成《日火
下降 气上升图》,很有科学价值。
随着观测知识的逐步积累,观测方法和手段的不断
改进,人们对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和天气现象的认识也不
断深化。东汉时,著名哲学家王充对云雨的形成曾作过
科学的解释,他在《论衡·说日篇》中指出:“夫云则雨,
雨则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云雾,雨之微也,
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