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气象事业-文学教育读本.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我国的气象事业 编者董原 目 录 绪论1 建国以来气象事业的发展7 气象台站网28 气象探测方法和装备53 卫星气象92 气象通信 110 气象资料128 对外科技合作和交往143 1 我国的气象事业 绪论 气象与气象事业 在人类生活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深厚的大气。 大气的冷、暖、干、湿等物理状况和大气中发生的风、 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研究大气现象的成因和大气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这些 现象、规律对人类影响的科学叫气象学。 气象学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产生 的,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之一。气象学 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不过是几百年的历史,因此,气象学 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气象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从日常生 活到各种生产活动,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气象条件的 影响与制约。我国地域辽阔,天气气候复杂。只有充分 认识、研究和掌握天气气候变化的规律,才能利用有利 的气象条件,防御不利的气象条件,使之造福于人民。 气象科学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是,通过气象 服务可以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转化为生产力。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气象科学日益得到广 泛地应用,气象服务越来越深入。农业、林业和牧业生 产的规划和发展,必须考虑当地的气象条件;城建规划、 工业布局、水库设计、能源开发、航空、海运和渔业捕 捞等,也都少不了各种气象资料和准确的天气预报;在 现代化战争中,各种先进技术装备和战略、战术武器的 2 我国的气象事业 使用,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更需要良好的气象保障;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与气象息息相关。因此,大 力发展气象事业,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 人民生活服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建国前气象事业的回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中国气象科学源远流 长。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根据 考古发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关于风、云、雨、雪、 虹和雷电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并有人们占卜天气的记录。 到了周代,人们对天气现象的相互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诗经》里有这样的诗句:“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 思是:日出时,西方有虹,不久将下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新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进而促进了气象科学的发展。这时已有了八风的 记载和云的分类。孔子纂修的《春秋》载有自然现象近 100 条。秦代吕不韦所编《吕氏春秋》中记有立春、雨 水等八个节气。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到了西汉时期, 二十四节气已充实完善。观测气象的活动也日益增多。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叙述了一种称为“ ”的测风器 和用羽毛、木炭测定空气湿度的方法。东汉时,在长安 设立的“灵台”上装有用来观测风的相风乌,这比欧洲 人的风信鸡早一千多年。到了唐朝,李淳风将风向进一 步区分为24 个方位,风力分成 8 个等级。南宋时已经使 用多种器具测定降水量,并用竹制大筐测定降雪量,在 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中记录了计算降水量的方法。清 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年),曾制作测雨器,并下令直隶 3 我国的气象事业 (河北)等地记录逐日晴雨,观测雨、雪、风、雷等现 象。就现在见到的资料,南京、北京、苏州、杭州等地 记录年代较长。其中北京记录最长,从雍正二年至光绪 二十九年(一七二四——一九○三年)。虽然当时仅有天 气现象的记载而无数量的记载,但可以说,这是我国最 早的观测网雏型。 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一些大气光象图集和云图集, 后者是供预测天气用的。明末清初的熊明遇根据太阳的 热力作用形成云、雨、雷、电、风等原理,制成《日火 下降 气上升图》,很有科学价值。 随着观测知识的逐步积累,观测方法和手段的不断 改进,人们对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和天气现象的认识也不 断深化。东汉时,著名哲学家王充对云雨的形成曾作过 科学的解释,他在《论衡·说日篇》中指出:“夫云则雨, 雨则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云雾,雨之微也, 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