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及人格特质及自尊关系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及人格特质及自尊关系【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特质及自尊的关系,为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护士职业倦怠调查表(MB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自尊量表(SES)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80名护士进行测试。结果23.4%的精神科护士存在高度情绪衰竭,15.5%的精神科护士存在高度情感疏远,高度成就感缺乏者占28.3% ;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特质、自尊及社会支持的诸多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P
研究发现: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P<0.05,P<0.01)。性格外向的护士个人成就感高,原因可能是内向的护士好静、离群,缄默冷淡,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不知所措,精神压力大,久而久之,导致倦怠;而性格外向的护士乐观,与人易相处,且喜欢刺激并勇敢迎接持挑战,进而个人成就感较高[9]。情绪不稳(N)的护士,在工作中往往焦虑、紧张,担心差错事故发生,遇到应激,如工作量过大、患者死亡、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等,常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以致身心疲惫,对工作、患者冷漠[9]。倔强(P)的护士,比较固执、孤独,与患者、同事不能友好相处,对患者缺乏同情心,富有攻击性,因而去人格化倾向极其显著,倦怠程度较高[9]本次研究也发现,自尊水平低的护士人际关系发展不良,易在人际交往中体验无能感,感受到压力而产生倦怠,个人成就感也低。
研究发现:充分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较高的个人支持利用度都可以显著降低个体情绪衰竭、情感疏远的程度,同时提升个人成就感。大量研究证明,在与工作们倦怠有关的各种可利用资源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支持。拥有牢固而有力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更不易产产生倦怠[10]。
3.2 建议。
3.2.1 营造公正、公平、和谐与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首先,要从改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着手,敢于破旧立新,要完善责、权、利公平机制、体制,使护理人员充分感受到公正、公平为自己各项权益保障带来的精神愉悦。
3.2.2 护士应注重培养外向的性格,在工作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倔强、任性,凡事以理服人;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注重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个体对工作要有理性的认识,对工作目标的期望应切合实际。
3.2.3 全社会都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考虑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承受力和心理需求,避免与防止职业倦怠周期加快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教育,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改善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疾病的预期,可以作为预防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一个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陆昌勤.职业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6~207?
[2] 吴惠娟,骆宏,章秋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与康复,2007,6(2):81~83?
[3] 梁正英,鲍立铣 ,刘伦,等,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81~82?
[4] MASI.ACH C.SCHAUFEI.I W B,LEITER M P.Jobburnout[J],An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
[5] 程灶火,谭林湘。艾森克个性问卷理论结构的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9~12?
[6] 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9~171,198~219?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44~46,251~252?
[8] 梁正英,鲍立铣,刘伦,等。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杂志,2006,18(5):288~290[9] SHIR()M A.Job-related burnout: a review[M]//QUICK J C,TERTICK L F.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Wshington D C: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2002:245~265 ?
[10] 陆昌勤,赵晓琳。影响工作倦怠感的社会与心理因素,中国行为科学,2004,13:345~346?
作者单位:528451 广东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