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朋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生中的朋友

人生中的朋友 施紅朱 壹、前言 朋友在你的生命中有多重要? 朋友間的互相接受有多重要? 朋友間彼此信任有多重要? 朋友間情感上親近有多重要? 以活動來維持有多重要? 朋友間互相給予實際的幫助有多重要? 這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你對友誼的基本期許。對我們大多數的人說,朋友很重要。朋友跟我們一起渡過青澀的歲月,陪伴我們成長,和我們共同慶祝快樂的時光,以及生活的考驗與磨難。朋友能使我們複雜的生命變得更有趣,每個進入我們生活的新朋都會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富裕。 跟許多人際關係關係相比,友誼是一種獨特的關係,它具有自主性。它不像家庭關係是建立在生物或社會規劃上,也不像鄰居和同事關係,只是建立在地理位置或以利害為基礎的人際關係,友誼的形成沒任何規範、條件來管制,通常就這樣自然而然的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對於友誼我們沒有可相比的形式去認定它,更沒有正式的標準來管理朋友間的互動。在社會標準的缺乏,使得友誼成為特別具有挑戰性,又令人興奮的人際關係形式。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什麼是友誼,友誼如何運作。首先,我們先從友誼的本質開始,藉由傳統的人際關係理論及人們對友誼產生的不同定義加以確認。第二,我們將探討友誼的發展和規範。第三,我們將思考友誼帶來的壓力以及處理壓力的方法。最後說明朋友間有效溝通的方法。 貳、友誼的本質 傳統人際關係理論對友誼的建立與維繫有極深入的探究。因此本部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從六種關係建立的理論出發,了解建立人際關係需要及原則,第二個部分則從人們對友誼基本相同的期望,共同來分析友誼的本質。 一、與友誼相關的理論 談論關係形成的理論相當多,各種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人們建立友誼關係的需求與原則。在這裡提出六個友誼的建立的觀點:減少不確定感理論(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人際需求理論(interpersonal needs theory)、吸引理論(attraction theory)、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一)減少不確定感理論 減少不確定感理論( 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的學者Berger 與Calabrese(1975)提出關係發展是為了減少對他人不確定感的一種過程,而高不確定感會影響親密程度,並降低對他人的喜好,而低度不確定感則可增加親密關係的形成,同時也增加好感。 (二)社會滲透理論 Altman 和Taylor(1973)提出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該理論從傳播的「深度」與「廣度」來說明關係的進展。所謂「深度」即互動雙方關係發展在不同階段其所談話的數量及「個人」投入談論話題的程度,也可說是人格被洞察的程度(DeVito,1998)。而溝通話題的數量則被定義為「廣度」。 Altman 和Taylor 認為所有的關係型式都可以用深度與廣度來描述。在人際互動剛開始的時候,關係的特色是狹隘的廣度,及淺薄的深度,換句話說,關係初期所談論的話題很少並且話題的討論常停留在表面,然而隨著關係的日漸親密,深度與廣度就逐漸增加。 (三) 人際需求理論 人際需求理論(interpersonal needs theory)即人際關係三向度理論(three-dimensional theory) 主張一種關係是否開始、建立或維持, 全賴雙方的人際需求互相配合的程度, 這種關係是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心理互動, 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接受訊息程度為自己所滿意。心理學家Schutz(1958)指出在群體人際互動過程中,人們經常藉由三種需求的滿足來增進關係的建立:情感(affection)、歸屬(inclusion) 和控制(control )(蔡培村,民89)。 「情感」的需求反應出一個人表達和接受愛的慾望,而表達是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方式所呈現出來的。極度需要他人喜歡的人,對被愛與不被愛存有強烈的焦慮感,也就是說,當個體在被他人所接納或拒絕的時候,其在情感上所表現出來的愛或恨是非常強烈的。如同一條絲線的兩端,線的一端是「缺乏人際關係(underpersonal)」的人,這種人對於自己的情感很沒有信心,很少對他人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常常想避開人群;而另一端則是「過度人際關係(overpersonal)」的人,這些人熱切地想與每個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藉著尋求被他人的喜歡以減輕自己內心的焦慮。然而在這兩極端之間則是屬於「適度人際關係」的人,唯有情感需求合宜的人,才能一方面接受他人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另一方面也能接受他人的拒絕,並且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滿意(李佩怡,民88)。 「歸屬」的需求是希望被團體接受與關懷而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