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一章传统中国的历史特质 第一节教学引导 在开始讲述中国近现代史 .doc

第一章传统中国的历史特质 第一节教学引导 在开始讲述中国近现代史 .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传统中国的历史特质 第一节教学引导 在开始讲述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章 傳統中國的歷史特質 第一節教學引導 在開始講述中國近現代史之前,本課程先用一章的內容介紹傳統中國的歷史特質。建議老師可以先向同學們解釋傳統中國的定義,再按課本內容依序陳述。在政治上,傳統中國歷經由封建體制走向皇帝制度的過程;在皇帝體制內,又面臨君權與相權的角力,造成歷代宰相制度不斷演變。因此建議老師不必詳究每項制度的細節,只就歷史的大變革著眼,討論背後蘊含的權力運作方式。 1士紳階層 士紳階層指的是一群擁有功名的精英階級,它處於地方官員代表的公共事務領域和個人、家族的私人領域之間。士紳與士大夫指的是同樣一群人,他們在傳統中國都是享有國家功名的讀書人,有著共同的儒家價值觀、文化趣味和社會地位。當指稱他們為「士大夫」時,更多原因指的是他們在鄉村社會作為地方精英的公共職責。宋明以後,士大夫注重民間的教化職能,從士大夫變為士紳。這些士紳雖然具有科舉考試所正式賦予的國家功名,但他們的權威更多地來自民間,來自儒家文化傳統所形成的威權。由於傳統中國的政治權力只達「縣」級,地方權力與鄉村社會之間,有很大的權力真空,這一權力真空正是由地方士紳階層所填補,形成一個具有自治性質的士紳社會。 2禪 讓 中國上古傳說中,一種政權和平傳讓予賢人的制度。相傳堯為領袖時,眾人推舉舜為繼承人,經過三年考核後繼堯為領袖,後舜用同樣方式,推舉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推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推伯益為繼承人。這種按「選賢舉能」原則推舉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後來因儒家的推崇,被視為上古的優美制度,並將道德權威賦予統治者。不過,近代學者研究多半認為禪讓是一種部落聯盟的推舉制度。 3封建制度 「封建」一詞,見於左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周代封建和西方中世紀的封建不同,主要差異在周代封建有很強的血緣性質,而西方中世紀封建主要是建立於地緣性的聯繫。由於這點不同,所以周代封建制度必須和禮樂、宗法配合,才能見其全貌。這是西方封建制度所沒有的,甚至是漢代以後分封制度所無。周初的分封,包括了名號、土地、氏族三項要素。貴族分領了有血緣關係的一群國人(賜姓),得到一塊土地(胙土),並因而取得封號(命氏),建立新的國家,這就是封建。 在周代的分封當中,最重要的大國是魯、齊、燕、晉、衛,其封君皆與周天子有密切的關係。齊、魯、燕、晉四國,構成周王室東方、東北方、北方的第一線;尤其衛國,作為控制殷人、東夷及支援其他據點的軍事力量。此外,周人在東方雒邑也安置了龐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征討淮河、漢水流域各部族的武力。衛國與雒邑,可以說是周人鎮守東方的兩大軍事重鎮。此後,周人的勢力範圍,東起齊、魯,西迄鎬京,將殷人的勢力圍住,使所有反周勢力被箝制得無法動彈。 4宗法制度 周代封建制度的成功實有賴宗法制度的配合。宗法最基本的特點是大宗、小宗的區別。在宗法制度下,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諸侯為小宗;諸侯在其封國內為大宗,卿大夫為小宗,如此推衍下去,便構成一個級別分明的政治結構。確立大、小宗身分的依據在嫡長子繼承制,意即每一個大宗都以嫡長子為法定繼承人,其餘被分派到別處的諸子則謂之小宗。理論上,諸子即使有比嫡長子年長者也不能繼位,這叫做「立嫡不立長」。這些諸子分封各地後,又以其為國內大宗,另建一個宗族系統,稱為「別子為祖」。因此周天子實際上是以雙重身分統治天下,就封建制度而言是全天下的君主,在宗法制度下則是整個大家族的宗主,所以說封建制度建立在宗法制度上。 5平王東遷 周幽王由於寵愛褒姒,不惜廢申后及太子宜臼,宜臼逃回母家申國。申侯一怒之下聯合繒國、犬戎舉兵進攻鎬京。幽王舉烽火徵天下諸侯前來救援,卻沒有一兵一卒前來,鎬京很快被犬戎攻破,幽王被殺於驪山下。幽王被殺後,申侯等人立宜臼於申,是為平王。由於鎬京殘破一時難以恢復,平王乃決定將都城東遷。西元前770年,平王在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秦襄公等護送下進入雒邑,並以之為首都。此後的周朝便被稱為東周。 平王東遷後,原有土地方約六百里,後來有的賜給立功諸侯,有的被侵奪,有的分封出去,自有土地和人民實存無幾。諸侯也不再定期朝聘王室,東周王室僅在名義上保持「天下宗主」的地位。 6秦統一六國的原因 1.政治上:商鞅變法獎勵農戰,奠定國家富強的基礎,且秦國歷朝君主多能網羅各方人才,為國家擬定正確的發展道路。 2.軍事上: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採用軍功制,軍隊戰鬥力大為提高。相反地,六國因為互相交戰抵消實力,也無法團結抗秦,因而被秦國各個擊破。 3.形勢上:秦據有關中之地,形勢險要,進可攻,退亦足以自保。 4.經濟上:關中地區水利工程完善,秦國又發展農耕,鼓勵開墾荒地,促使農業發達,物資豐饒。 7「皇帝」稱號的由來 「皇」字原義是光輝、美麗、偉大的意思,用來指稱偉大的人間君主。「帝」字原指天帝、上帝,是宇宙萬物至高的主宰神。皇帝連稱是指「煌煌上帝」。秦王政認為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