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认知治疗案例报告
一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认知治疗案例报告【关键词】 人格障碍;反社会型;认知治疗;个案报告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6-0461-0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PD)是公认的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之一。美国精神障碍临床诊断手册(DSM-IV)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界定为一种起自15岁以前的忽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行为模式,包括“说谎、偷窃、斗殴、逃学、反抗权威”和“不寻常的过早或攻击性性行为,酗酒和使用违法药物等”,且这些行为并非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发作的病程中[1]。国内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临床案例报告。本文结合一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案,探讨认知技术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治疗中的作用,以期对此类案例的治疗有所启发。
1 个案情况
来访者,男,20岁,初中受教育程度。因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严重冲突,并且不听干警劝阻殴打他人致重伤,被送入集训队(类似于服刑人员受处罚时关禁闭的场所)。入集训队以来情绪极不稳定,易激惹,常因一句话与人发生冲突,进而严重殴打他人,出手狠,持续时间长。2006年10月,来访者在管教所安排下接受个体心理辅导。接受辅导前,来访者曾被安定医院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在初次会谈中,来访者坦言来访并非自愿,无主动求助的愿望和改变的需要。但尚能够配合治疗师,使谈话得以继续。其面部表情冷淡,语调低沉,与治疗师目光接触少,身体略显紧张僵硬,情绪反应基本正常。
2 治疗过程及要点
个案自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进行了4个阶段,共13次心理治疗。
2.1 第一阶段――评估诊断阶段(第1~3次)
2.1.1 建立信任关系,搜集信息
在第一次会谈初期,治疗师首先向来访者解释了心理咨询的宗旨,即在充分尊重来访者意愿的前提下,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可以信任的倾诉空间,帮助来访者在辅导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成长。然后介绍了会谈中咨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向来访者声明咨询的保密原则及其例外情况,初步获得了来访者的信任。此外,治疗师在第一时间为会谈内容设定了基本界限,即不得要求治疗师提供咨询以外的帮助。设定谈话界限不仅会使会谈的内容更有针对性,还能够避免治疗师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为会谈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本阶段的三次会谈主要采用来访者中心技术,通过耐心的倾听和适当的开放性提问,引导来访者叙述从小的经历,与家人亲友的关系,管教所的生活以及伴随的内心感受。了解到来访者从小与父母分离,一直与爷爷、奶奶和姑姑生活在一起。父亲有服刑史,混迹社会;母亲重组家庭并育有一女,小时候从未主动关心过他,直到初中母子才恢复来往。他与父母关系淡漠,与爷爷奶奶和姑姑感情甚深。来访者自初中开始结交不良同伴,打架斗殴,混迹社会。三年前因抢劫被捕。在叙述犯案过程时,来访者表情平静,不回避,他认为案是自己犯的,敢作敢当,对判决无异议,只是后悔自己当时的想法太简单。当被问及“为什么当时会那么干”时,回答是“当时手里缺钱,只想找个快点弄钱的法子,没想那么多”。当问及“作案时是否考虑到受害者的感受”时,来访者摇头,称“没什么感觉”。从谈话中可以看出来访者对金钱有强烈的欲望和盲目崇拜的心理,且想法、行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对于管教所中常与人发生冲突的事实,来访者并不否认。但他认为那不是自己的错,是他人在故意挑衅,自己只是在反击,为的是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及在管教所的地位。来访者在谈到所里的生活时显得比较激动,认为干警在处理他与别人发生的冲突时总是针对他、过度惩罚他,质疑干警的公正。
此阶段会谈旨在全面搜集来访者信息,进一步巩固咨访双方的信任关系。此外,治疗师初步评估了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行为原因以及冲突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强度,但并未做深入探究。
2.1.2 评估诊断,治疗策略分析
本阶段会谈信息显示,来访者冲动、易激惹,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15岁以前有多次打架斗殴等品行障碍的记录;17岁因多次抢劫伤人被拘捕;在打架、抢劫伤人后缺乏懊悔、内疚情绪,对其行为表现得无所谓,并作一些所谓的合理化辩解。这些行为均非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或躁狂发作的病程中。符合DSM-IV中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因而初步诊断来访者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外来访者对他人普遍不信任和猜疑,具体表现为:①没有足够依据地猜疑他人伤害或欺骗自己;②对常见的事件会误解出隐含的贬低或威胁性意义;③对他人的侮辱或伤害一直耿耿于怀,不予宽容;④感到自己的尊严或名誉受到打击,并且迅速作出愤怒反应或反击。这些表现符合 DSM-IV中“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