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上下极限的不同定义方式及相关性质.doc

数列上下极限的不同定义方式及相关性质.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列上下极限的不同定义方式及相关性质

目 录 数列上下极限的不同定义方式及相关性质 摘要……………………………………………………….…...01 一、数列的上极限、下极限的定义………………………………….01 1. 用“数列的聚点”来定义…………………………………...01 2. 用“数列的确界”来定义…………………………………...02 3. 数列上、下极限定义的等价性…………………………….....02 二、数列的上、下极限的性质及定理………………………………. 04 参考文献………………………………………………………. 14 英文摘要………………………………………………………..15 数列上下极限的不同定义方式及相关性质 摘 要:数列的上、下极限的概念是极限概念的延伸,由于它们在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法中的重要作用,又成为数学分析中重要的理论部分.本文主要讨论了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两种定义方式及其等价证明和一些相关定理. 关键词:数列、上极限、下极限、聚点、函数 一、数列的上极限、下极限的定义 关于数列的上极限、下极限的定义常见的有如下两种形式: 1. 用“数列的聚点”来定义 定义 1 若在数a的任一邻域内都含有数列的无限多项,则称为数列的一个聚点. 例1 数列有聚点与; 数列有和五个聚点; 数列只有一个聚点; 常数列只有一个聚点. 定义 2 有界数列的最大聚点与最小聚点分别称为数列的上极限和下极限,记作 ;. 例2 2. 用“数列的确界”来定义 定义3 任给数列,定义 ; (1) 分别称为数列的上极限和下极限. 若定义1中的可允许是非正常点或,则:任一点列至少有一个聚点,且存在最大聚点与最小聚点.不难证明:正上(下)界点列的最大(小)聚点为.于是,无上(下)界点列有非正常上(下)极限. 例3 3. 数列上、下极限定义的等价性 下面我们来证明一下数列上、下极限定义的等价性,即 ; . 证明:如果,由于关于单调递减,所以,.于是,可取(自然数),又可取 所以,得到数列的子列.这就证明了为数列的聚点,且为最大聚点.由此可得 ; 如果,则或实数. 设数列的任一聚点,则必有的子列,. , 所以,数列的最大聚点满足 . 另一方面, 易见,中最多含有数列中的有限多项.因此,当时,有,从而,当时,有 由此可得 . 令,推出 . 综合上述,有 . 类似的可证明或应用上式于可证得 . 如果,由于关于单调递减,所以,对.于是,可取自然数使得,又可取自然数 使得……所以,得到数列的子列{}.这就证明了为数列的聚点,且为最小聚点.由此可得 ; 如果,则或实数. 设数列的任一聚点,则必有的子列,.任意的n是自然数 所以,数列的最小聚点满足 . 另一方面,对任意的y易见,(-中最多含有数列中的有限多项.因此,存在N是自然数当时,有,从而,当时,有 , 由此可得 . 令y[],推出 . 综合上述,有 . 下面进一步给出和数列上,下极限定义有关的性质及定理. 二、数列的上、下极限的性质及定理 设有数列与数列,则数列的上、下极限有以下性质 性质 1 ; (2) 性质 2 例4 用上下极限理论证明:若是有界发散数列,则存在的两个子列收敛于两个不同的极限. 证明:因为数列发散的充要条件是,于是存在的两个子列,使,,即存在的两个子列收敛于不同的极限. 性质 3 (保不等式性质)设有界数列,满足: 存在,当时有,则 ; ; 特别,若为常数,又存在,当时有,则 性质 4 设,则 (3) (4) 例5 证明:若收敛,则对任意,有 证明:分三种情况讨论 若,则中有无穷多项大于零,作新序列 则,且,对应用(4)有 因收敛, 所以 , 故上式表明 但 所以 若,在限制条件下,,因此充分大时有,这时等式明显成立. 若,可取充分大的正常数,使得, 如此应用1、的结果, 再根据(3),此即 从而 ,证毕. 性质 5 在不发生情况下,有如下不等式成立: 1、 2、 3、 事实上,这里的等号可以不发生,如对 ; , 这时 例6 证明:若收敛,则对任意,有 证:我们已有 注意收敛, 因此, 所以上式即为 即成立. 例7 证明:(1)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