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讲:种姓与吠陀——古印度文明
种姓与吠陀 ——古印度文明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周巩固教授 内容提要 哈拉巴文化的遗迹 吠陀时代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 佛陀的抗争与救赎 后佛陀时代的帝国兴替与社会演变 哈拉巴文化的遗迹 古印度概述 古代的“印度”:包括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交通便利 气候:亚热带、适宜农耕 地形:恒河提供水源 土质肥沃 沿海平原 印度文明的特点 轴心时代 哈拉巴文化的遗迹 哈拉巴文化 旧石器时代:至少20万年之前 公元前8000至前5000年:新石器社会(印度河以西的伊朗高原附近) 公元前3000年左右:新石器社会在南亚次大陆广泛建立,村落增多,有些已经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城市,成为印度社会的管理中心。 举世皆惊的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的遗迹 根据考古学断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750年,具体地说,其中心地区约为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2000年,周边地区约为公元前2200至公元前1700年。 农业:镰刀等农具的发明;大麦、小麦的种植;椰枣、果品;牛羊的驯养——“印度河的赠礼” 手工业:青铜器;金属加工技术;棉纺织业;商业;海外贸易 市政建设:精心设计的街道;双层房屋的出现;先进的排水设备 社会关系:社会分化;哈拉巴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 哈拉巴文化的遗迹 哈拉巴文化的衰亡 到公元前1900年以后,哈拉巴社会就进入衰亡期。 衰亡原因的假说: 外族入侵(《梨俱吠陀》的记载) 生态环境的退化 自然灾害 人们难以维系复杂的城市社会,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大城市逐渐遭到遗弃,到公元前1500年前后,哈拉巴城市全部崩溃。 吠陀时代 印度的历史从吠陀时代开始才有文献纪录,部分原因是,雅利安人迁入印度后,过了大约1000年才有文字体系;而主要原因则在于,这种文明和哲学特别强调无时间性的重要,相对忽视一时的事件。 雅利安人早期并没有使用文字,只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许多诗歌,最早的作品就是《吠陀》。 吠陀时代 “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共有4部。“吠陀”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虽然主要是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历史。 《梨俱吠陀》(约公元前12至公元前9世纪) 《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约公元前9至公元前6世纪) 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期,又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书》和《森林书》、《奥义书》。 吠陀时代 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氏族部落组织解体,逐渐向阶级社会迈进。 后期吠陀时代: 经济活动:铁器的推广,农业的发展,劳动分工加强;交换的发展,商业的兴起;奴隶制的发展。 社会组织:结束了军事民主制阶段,形成了国家。 思想:《奥义书》确立了一种怀疑主义和大胆思考的传统,内容驳杂,思想不拘一格。但其主要观念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和泛神论思想。承认世界的灵魂梵天是最高存在;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灵魂可以轮回转世;与绝对存在物融为一体,才能解脱轮回,并得到安定——即梵我一致。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 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宗教基本上还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崇拜。他们既畏惧自然的威力,又不得不依靠自然的恩惠,于是把各种自然现象想象为人格之神,以献祭和祈祷方式求神消灾赐福。早期祭祀比较简单,也不存在比较抽象的宗教哲理。这种简单的宗教,到后期吠陀时代逐渐发展成为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还利用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灵魂转移说,创造出一套灵魂投胎转世的“业力轮回”论,认为人在死后投胎,也就是所谓轮回,是由生前造业好坏决定的,为善者得报,来世富贵,为恶者得报,来生受罪,如此等等。因此婆罗门教强调尊法行善,要人民安于现状,忍受一切苦难。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的内容 种姓制度别称瓦尔那制。是古代印度在吠陀时代,随着奴隶制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分化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等级体制。瓦尔那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就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对其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刹帝利作为第二等级,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刹帝利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为整个战争掠夺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第三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 首陀罗为第四等级,指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他们在政治、法律、宗教上失去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处申诉的低贱地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