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批评维度建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电视剧批评维度建构

中国电视剧批评维度建构摘 要:中国电视剧批评伴随着电视剧的诞生经历了孕育与成长的阶段,《渴望》与《围城》在1990年的并起,表现出强大的社会效应和审美效应,为中国电视剧批评提供了走向成熟的机遇。关于电视剧艺术形式的独立,电视剧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电视剧改编,伦理批评的持续繁荣,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电视剧的受众研究和类型研究等问题,都由此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中国电视剧批评在21世纪新十年迸发出勃勃生机,同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诸多困境,这种历史的回顾与梳理将为此提供一些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电视艺术;电视剧批评;艺术作品;独立品格;批评模式;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从《敌营十八年》(1980)到《渴望》(1990)、《围城》(1990)这十年,不仅中国电视剧创作经历了新时期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电视剧批评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孕育与成长。虽然中国的电视剧诞生于1958年,但是,经历了早期直播电视剧和改革开放最初十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真正的全面繁荣阶段。“叫好又叫座”的《渴望》与《围城》恰好在1990年并起,表现出强大的社会效应和审美效应,为中国电视剧批评提供了典型,提供了走向成熟的机遇。这两部电视剧里程碑式的相遇,结结实实地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今晚看《渴望》,还是看《围城》?这也是批评家们一再凝神思考的问题。 《渴望》被定位于家庭伦理剧“苦情戏”模式的开端,强有力地带动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绵延不断的出现;其导演郑晓龙2007年推出的同类电视连续剧《金婚》,也掀起了一轮收视热潮。《围城》则被列入了现实主义情节剧的序列,但同样展现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同样从重大题材回归日常生活;就其所达到的审美高度而言,即使处在21世纪回眼望去,也是中国电视剧的精品之作。如果说《围城》以其作为电视剧精品的艺术价值不可忽视,那么,《渴望》则以其掀起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反响而不可低估。这两者各自凭借着充分的理由,不仅在当时倍受批评家瞩目,而且至今还令学界回味无穷。 一、电视剧的文学之源 《围城》的文学文本,多年来历经了关于象征主题、知识分子形象和女性形象、语言的讽刺幽默与隐喻、版本的更迭与翻译、文化批判价值,以及同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等轮番不断的考量。即使是改编成电视剧文本的《围城》,也在出现十年之后依然被追溯为具有“现实主义美学形态”和“自觉的人文主义倾向”①。20世纪90年代的很多文章虽然以电视剧批评为名,其实还是停留在小说分析层面上,还是文学批评的视角,或者可以说,追求把电视剧批评“拔升”到文学批评高度,以文学批评的准则为准则,来对待电视剧批评。这与钱钟书小说的深厚积淀大有关系,其所形成的强大磁场不易摆脱,但也是电视剧批评的主体意识不明晰所致。这样,尽管有意识地进行电视剧批评,也是把从文学到电视剧的改编问题作为《围城》的主导议题。即使谈到原创电视剧《渴望》,其所具有的文学品格,也被追溯为“征服观众的最主要原因”。② 中国电视剧诞生之初,确实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58),就是根据许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因此,关于电视剧的改编问题,在电视剧批评的萌芽阶段已经受到了关注。电视连续剧《围城》并非首开改编文学名著的先河,但却是扛鼎之作。从1982年的《西游记》、1985年的《四世同堂》,到1987年的《红楼梦》,这些改编电视剧与文学原著互相生发的艺术现象,在当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1986年,《光明日报》特别开办了“关于电视剧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的讨论”专栏。《四世同堂》、《红楼梦》在21世纪新十年被再度改编,通过相距20多年的两轮批评热潮的跨世纪洗礼,我们可以更清晰地透视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的现象所带来的种种艺术问题。其中,“忠实于原著”显然一直就是各种批评话语关注的焦点。不管何人从何种视角讨论改编问题,回顾五十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真诚严肃地面对名著,对历史、生活和艺术上充分的储备和准备,更少商业干扰,是最初改编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 ③ 关于如何理解电视剧改编文学作品要“忠实于原著”,仲呈祥早在1990年就提出,应该界定为在“忠实于对原著的题旨和灵魂的正确理解,忠实于原著主要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意蕴指向”的同时,“忠实于电视连续剧所特有的审美规律”,“忠实于改编者自身的审美优势和个性”。④这篇文章发表之时,正是《围城》播出的前夕。钱钟书的看法也是如此。他把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形象地阐释为从“诗情”到“画意”。⑤钱国民访谈《围城》导演黄蜀芹,也直接指向改编问题,分析了从小说“诗情”到电视剧“画意”的成功转换,即文学“想象”与电视剧“具象”的关系。⑥《围城》的电视剧批评大都拘囿在小说中心主义的语境中,也与改编者的出发点密切相关。孙雄飞坦言,选择把《围城》改编为电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