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养”字看儒家“化自然过程为德性培养”的方法.pdf
革未’海右 2014年第5期
哲学
从“养”字看儒家“化自然
过程为德性培养”的方法
吴根友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中, “养”基本上是一种对待动物的方法,而只有“敬”才是对待人的方法。孟
子从道家思想中吸取了重视自然性的合理因素,提出了养浩然之气、养才、养中等方法,改变了孔子对
“养”字的用法。荀子则更加突出了礼制与教化对养育人性的重要意义。戴震综合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将自
然与必然二者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提出了饮食可以养体,道德知识可以养心.而其要旨在于充分消化吸
收,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将“养”字所具有的重视自然与重视人文的二者关系内在的统一起来了。王夫之
还提出了养与教、养与敬的区别。简言之,通过对“养”字意义的演变历程的简明勾勒,可以看出儒家是如
何吸取了道家重视自然性的合理因素.将其转为一种和缓的培养人才、培养人的德性与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
方法。儒道之间不只是互补,在某些方面还有一种合流的趋势。
『关键词1养敬 儒家 道家 人文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300—7326(2014)05—0001—08
天人关系,天文与人文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儒道两家的创始人孑L子与老子.对此
根本问题给出的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回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其根本特征之一是强调人文与自然
的区别。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极力反对过分的人文化行为,提倡“道法自然”,认为在无名的史
前时代里,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秩序。人类生活的秩序就在于如何学习大自然的内在秩序而建立
一种合乎自然之道,进而也是合乎人的要求的新秩序。不过,到了战国中期.孟子与庄子这两位思想
家,却又分别从对方那里吸取了部分思想成果,在天人、天文与人文的关系上展开了新的论证。孟子强
调尽心、知性、知天的过程。通过存心养性的方式,让德性从人性的内在性里生发出来.表现出对人性
中的天性的重视。在德性的养育方面,重视德性的自然生长过程。而庄子则通过对天、天道的自然秩序
的赞美,将人类理想性的社会秩序、道德品性赋于大自然,从而在理论上将自然人化.进一步地强化了
老子哲学中“自然”观念的人文性色彩,进而凸显了道家“人文自然”①的特性。但在庄子的文本中,
也出现了尊重人类秩序的神圣性与普遍性的文字。在《人间世》篇,他借孔子之171说道:“天下有大戒
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
作者简介 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
①此概念由刘笑敢首先提出,见刘氏《老子人文自然论纲》一文,《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l】如果说,父子之亲属于人的自然情感,儒、道两家都给予了肯定,但
“君臣之义”则是人伦法则.而庄子将其提升到“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高度,至少可以窥视出其对部
分人伦法则的承认与重视,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自然的秩序。本文的侧重点在于从一个很小的问题出发,
即通过对“养”字的意义的变化来考察儒家是如何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精华,在人文化成方面
融自然性于人性的培养过程之中,①尝试探索儒家哲学“化理论为德性”②的方法。本文的基本方法是
借用戴震“由字通词,由词通道”广义语言学解释法,来处理这一理论问题。
一、从孔子的“养”、“敬”之别说起③
可以这样说.强调人与兽禽之间的分别是儒家整个哲学的基本出点。由此而推导出文明与野蛮的区
别,华夏与夷狄等一系列的区别。由人与禽兽之别的基本点出发,对待人与对待禽兽的办法也是不同
的。儒家极力反对的就是用对待禽兽的办法来对待人。这一根本性的思想在孔子论孝敬父母时的两种态
度与方法,即养与敬之不同,亦可以体现出来。《论语·为政》篇第7条记载,子游向孔子请教“何者
为孝”的问题,孑L子发了一通感慨,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
别乎?”[21对于这一段文献.历代的注释家有很多争论.④此处暂且搁置。但有一点是没有争论的.即
在此段文献中.历代的注释家都承认孑L子将“养”与“敬”区别开来了。 “养”只是对父母身体的供
奉,而“敬”则是按照礼制的要求,对父母心存敬爱之心,而不只是一般性的供养父母的生理之需。
由于《论语》只是孔子平时言论的记录,并不能反映孑L子的全部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工水和自然水环境中嗜肺军团菌mip基因分型.pdf
- 人工破膜与自然破膜对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pdf
- 人工绿地处理景观水净化效果初探.pdf
- 人工绿地非使用价值评估.pdf
- 人工育幼与自然育幼白颊长臂猿的行为对比.pdf
- 人工自然怡人化创造价值探微.pdf
- 人工自然生态嵌入与经济循环.pdf
- 人工自然范畴和人工自然的结构特性.pdf
- 人性与社会自然的二重性及深刻意蕴——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pdf
- 人性演绎的自然西方自然美观念发展概观.pdf
- 从“单篇教学”走向“课程微整合学习”的自然之道——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例.pdf
- 从“师法自然”看中国画的客观写实性.pdf
- 从“忠实”原则看最接近最自然的翻译标准.pdf
- 从“自然”“无为”思想看张爱玲的创作动机.pdf
-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心中的自然山水美.pdf
- 从《养气》篇看刘勰文学创作的“自然之道”.pdf
- 从《庄子》、郭《注》、成《疏》看庄学"自然"义的歧异指向.pdf
- 从《恶之花》中的“自然”意象看波德莱尔的“写作美学”.pdf
- 从《瑞普·凡·温克尔》解读华盛顿·欧文的浪漫主义中的自然.pdf
-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