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盘《词史》词学成就.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毓盘《词史》词学成就

刘毓盘《词史》词学成就摘 要:刘毓盘《词史》作为我国第一部通代词史,较为系统地概述了千年词史的演进过程。在我国词学研究史上,《词史》第一次对词的发展历史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词体的发生起源到晚清词人的创作,都作了细致的叙述,并进而探讨了盛衰之故。同时,《词史》的理论框架与写作体例,对后来的词史著述颇具影响。 关键词:《词史》;融合南北;词史观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180-02 刘毓盘(1867-1928),字子庚,号椒禽,浙江江山人,祖上为诗礼之家。曾师从词学名家潘钟瑞、谭献。在刘毓盘的诸多著作中,《词史》最能代表其词学成就,作为中国第一部通代词史,《词史》较为系统地概述了千年词史的演进过程。目前,学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过这部著述的得失成败及其在词学研究上的贡献,笔者拟对刘毓盘的词史观以及《词史》的学术贡献与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为全面深入地探寻其学术价值。 一、《词史》的理论建构与词史叙述 《词史》作为我国第一部通代词史,以较为新颖的词史叙述与词学观念的建构,系统全面地概述了千年词史的发展与演进。 首先,《词史》全书共分十一章,对词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辟专章予以论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辽金、元代、明代词史的重视。以往词史研究中对辽金创作的探讨就不够深入;元代、明代是词的衰落期,因其整体成就不高,所以也被学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刘毓盘的《词史》对辽金词、元词、明词均有较为系统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词史研究的这段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次,刘毓盘撰写词史时,非常注重流派与群体的作用,因此,《词史》对每一朝代的词人群体与流派的状况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如论述五代词,即着力介绍西蜀与南唐两个词人群体;对北宋词的论述,则注意于苏轼及苏门弟子词人群与以周邦彦为核心的大晟府词人群,于南宋词则注意探讨姜派词人群的创作,论清词创作则主要介绍了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以及吴中词人群体等。这样,《词史》上及朝代,中论群体、流派,下及个体词人创作,以时代为顺序,每个时代之中又侧重于群体、流派的叙述,从而构建了多维度的词史框架。 再次,刘毓盘对词史的叙写,不仅详叙每个时代的创作状貌,而且注意探讨时代创作繁荣与衰微的原因,从而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词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与多元动因。如论南宋词之繁盛,除了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南宋词人之多外,还分析了南宋词人之所以较北宋多的原因,一是“其时代为差近,又词为当时所盛行”[1]89;二是皇室的提倡,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三是从词人社会身份的角度而言,当时皇帝、武臣、大儒、佞幸、布衣、方外、闺媛、妓妾、贼寇等皆能词,这样,既体现了南宋词创作的繁盛状况,又解释了兴盛的原因。 二、融合南北的词史观 如果结合晚清民初词坛的主要理念来考察,就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期,既有传统词学思想的延续,晚清四家以及民初的词学家推赏唐五代北宋之作,强调比兴寄托的观念;同时又有近代词学观念的形成,如王国维提出“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把词作为有宋的时代文学,并且,唐宋词中他尤重五代北宋。其后,胡适等一些学者对宋以后甚至南宋词抱着排斥、不屑一顾的态度。这样,就会影响对南宋及以后诸朝词之创作的评价。 刘毓盘则不然,对宋以后的词的历史能够客观地看待,并探讨分析其盛衰的原因。从而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南宋词的状况,体现出刘毓盘南北融汇的词学观念。刘毓盘云:“言词者必曰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固也。常州派言词则耑主北宋,以为北宋之词与诗合,南宋之词与诗分;北宋犹争气骨,南宋则专精声律,是南宋词虽益工,以风尚而论,则有黍离降而诗亡之叹矣。不知南宋词即出于北宋,特时代之有先后耳,北宋国势较强,政府诸公,以及在野之士,方以雍容揄扬,润色鸿业为乐事,其上者见朝政之弊,则借词以格君心之非。若夫先之厄于辽,后之厄于金,我能为献纳一字之争,已可告无罪于天下。初无人作深虑之论也。南宋局守一隅,议和议战,叫嚣不已。自命爱国者,方挟君父之仇不与共戴天之说,以博舆论之归,又知兵力之不足以胜人也,则口诛之,笔伐之,不遗余力,虽权奸亦未如之何。文网愈严,则词意愈晦。蚕室之僇,不能加诸其身。盖解人固不易索焉。故曰北宋之词大,南宋之词深。时为之,亦势为之尔。”[1]61这段论述中,他结合时代原因探讨了南北宋词创作风格与创作手法的差异,认为两朝创作各有千秋,体现了刘毓盘融合南北、兼容并蓄的词学思想。 三、《词史》对词人词作的品评 作家作品是词史建构的主要元素,词史的叙述也要在最大程度上展示词人创作的风貌与风格的演进,可以说这是贯穿于刘毓盘《词史》的中心观念。《词史》大量参考了前代文献与晚清民初词籍整理的成果,对每一个时代的词人词作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从而反映了各个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