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 《红楼梦》的人物 - 琼州学院质量工程
《红楼梦》的人物 主讲人:文珍 第五节 《红楼梦》的人物 一、贾宝玉, 《红楼梦》里的第一主人公,男一号。他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对仕途经济之路不屑一顾,他悲天悯人,爱怜女儿;对下人平等博爱。贾宝玉的这些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他身上的这种文化基因从何而来?我们可以从两个神话,四个文化基因入手来解读贾宝玉这个形象。 女娲炼石补天 太虚幻境神瑛侍者 《红楼梦》第一回: 作为小说主线“贾宝玉悲剧的人生历程”的主人公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作者用以传达自己的思想,表达小说的题旨。作者通过传统的男子汉“才志”的穷达已否、“情事”的遂意已否这两方面,给予分合叙写而剖画展现的。 贾宝玉无疑是作者的投影。“作者自云”当年曾经“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甲戌本》·凡例)这就是活脱脱一个贾宝玉。然而他还是一个有“襟怀笔墨”(同上)者。到了小说里,以自己为原型的宝玉的前身则成了女娲补天时炼就的第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即唯一弃而未用的遗石!于是他在遗石偈诗里悲愤地喊道:“无才可去补苍天!”此句旁有朱笔脂批:“书之本旨!”(《甲戌本》)贾宝玉所有怪谬的一言一语,一行一动,莫不是一个“有才不让补苍天”者的言行。 他“潦倒不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但他杂学旁收,“歪”才(吟诗作赋)满肚。他不愿交接为官作宦,不去思考经时济世;但他却乐意为妹妹探春买小巧玩意,让茗烟买来“淫邪”的传奇、小说,供黛玉分享。他整天在女人堆里厮混,……他在这样的境遇中既是“无事忙”,又是“富贵闲人”,作为一个爵尊望重家族的后代,且被父祖以及整个阶级寄予厚望的人来说,这叫“不肖”!他在对“文死谏、武死战”的剖析与否定后,自己发觉了可喻不可即的距离。从而由被本阶级的遗弃,到自觉离开原本轨道,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因此,宝玉是那个社会与本阶级的“多余的人”。他从有才被弃、补天无路,到自甘沉沦、愤世嫉俗。 宝玉的情事是构成生活表象的基础因素,这又由他特定的感情性格规定着。 宝玉的感情性格,用警幻仙子送给他的话,叫做“意淫”,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即表现在对黛玉的钟情,也表现在对宝钗的“敬”爱,甚至对湘云的某种默契、对妙玉的一种遥应;乃至推及对所有的水一样纯洁的少女均有的爱恋之意与奉献之心。他为能为在贾琏荼毒下的平儿、薛蟠淫威下的香菱尽意而喜出望外;这样的情感还表现在他对未曾谋面的傅秋芳、对身边的袭人、晴雯、芳官,五儿,小红……,甚至对仅见一面的袭人的姨姐妹、乡野纺纱的农家姑娘。而在“龄官画蔷”一节,既深为未能分担少女的忧愁而憾恨,后更为知悉了龄官属意贾蔷未能赢得她一丝芳心而伤心! 宝玉对于女性的尊重、关心与爱悦,是异乎寻常的,与贾琏、薛蟠的“滥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我们仍须指出,宝玉的“泛爱”思想,有占有欲的病态一面。而且,不得不指出,这是作者存有的封建一男多美意识的一种侧面反映。 至于宝玉的人生,“志”既不可达,则“情”又焉可得?于是,让其挚爱的黛玉死去,然后弃钗而遁入空门,表示宝玉人生中“情事”的彻底的幻灭。 二、林黛玉、薛宝钗 黛玉与宝钗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形象,是中国文学殿堂里光彩照人的形象,也是读者喜爱的不可忘却的形象。 她们在作者的构思里是“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俞平伯《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的人物,她们美丽、聪明、清纯、灵秀得令须眉俗物自惭形秽是她们的共性,她们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 黛玉是孤高自许,我行我素,从不矫饰,以自己的本真冷对周围环境,保持自己的尊严。宝钗是安分随时,装愚守拙,深藏不露,以逢迎保护自己的安全。 林黛玉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泥沟”的倔强;薛宝钗则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灵活。黛玉敢露“半卷湘帘半掩门”的棱角与“偷来梨花三分白”的野气;宝钗则是“珍重芳姿昼掩门”的矜持与“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机巧!林黛玉呈现着“孤标傲世”、“幽怨谁诉”的悲剧才女的形象,而薛宝钗在隐透出“任是无情也动人”(本段只此句是宝钗在宝玉生日宴时抽得牡丹花签诗句,其余均各人名下诗句)的冷艳美人的形象。她们之间是个性的差异而不是形象的对立。因为在四十回、四十二回、四十五回二人的交心中,黛玉对宝钗的“封建”淑女的的观点不但全盘接受,而且感激有加。她们在作者的心中与笔下,是不同类型的美的极致!她们,“貌-兼美”、“才-并秀”、“德-趋同”。 但是她们最大的相同点却是悲剧结局,即“木石前盟”的悲剧与“金玉姻缘”的悲剧。假如对她俩悲剧作比较的话,黛玉与宝玉的死别(这里不以续作“调包计”为依据)乃身不由己,也由不得贾宝玉;而宝钗与宝玉的生离,却全出宝玉之“忍”心与“世人莫忍为之毒”(第21回脂批)。以此而言,宝钗的悲剧更甚矣!也使宝玉的人生悲剧更强烈彻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