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实际上存在于植物的所有部分,包括根、心材、树皮、叶、果实和花中,光全作用中约有2%的碳源被转化成类黄酮。早在3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维生素C样的活性,曾一度被视为是维生素P。至今法国与俄罗斯仍继续称黄酮类化合物为维生素P。Pratt等人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认为黄酮是作为一级抗氧化剂而起作用的,它们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能。黄酮抗油脂过氧化的作用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证实了。80年代以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转向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防治功效上。 黄酮类化合物中含有消炎、抑制异常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阻力下降、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影响血压、改变体内酶活性、改善微循环、解痉、抑菌、抗肝炎病毒、抗肿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草药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很多,已经证明类黄酮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份。例如满山红中的杜鹃素、小叶枇杷中的小叶枇杷素、矮地茶中的槲皮苷、铁包金中的芦丁、白毛夏枯草和青兰中的木犀草素、红管药中的槲皮素、葛根中的黄豆苷与葛根素、毛冬青与银杏叶中的黄酮醇苷、黄芩中的抗菌成分黄芩素和解热有效成分黄芩苷等。此外,还有很多中草药富含黄酮类成分,如槐米、陈皮、射干、红花、甘草、蒲黄、枳实、芫花、金银花、菊花、山楂、淫羊藿、桎木和地锦等。除了药用价值外,其中的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来源自药食两用的中草药)显然可应用在功能性食品。 黄酮和黄酮醇是植物界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食用蔬菜及水果中,在沙棘、山楂、洋葱等中含量较高,茶叶、蜂蜜、果汁、葡萄酒中含量丰富。椐估计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这类物质可达1g,产生有益的生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无显著毒性,大鼠对槲皮素的经口LD50为10~50g/kg ,小鼠一次口服15g/kg,观察7d无一死亡。临床病人摄取芦丁2.25g持续7d或60mg/d连续5年,均无任何副反应。在其他一系列大剂量、长时间的动物试验中,均未发现有致癌性。显性致死试验、细胞姐妹染色体试验、微核试验证明槲皮素类衍生物无致突变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 ⑴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与渗透性。 ⑵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其作用仅次于维生素E。 ⑶具有金属螯合的能力,可影响酶与膜的活性。 ⑷对维生素C有增效作用,似乎有稳定人体组织内维生素C的作用。 ⑸具有抑制细菌和抗生素的作用,这种作用使普通食物抵抗传染病的能力相当高。 ⑹在两方面表现有抗癌作用,一方面是对恶性细胞的抑制(即停止或抑制细胞的增长),另一方面是从生化方面保护细胞免受致癌物的损害。 尽管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看法尚有矛盾的方面,但它目前仍被应用来防治下列一些疾病: ⑴毛细血管的脆性和出血。 ⑵牙龈出血。 ⑶眼的视网膜内出血。 ⑷脑内出血。 ⑸肾出血。 ⑹某种青光眼。 ⑺妇女病,如月经出血过多。 ⑻静脉曲张。 ⑼栓塞。 ⑽冻疮。 ⑾痔。 ⑿溃疡。 ⒀习惯性和恐惧性流产。 ⒁因接触性运动,如足球而产生的挫伤。 ⒂辐照损伤。 ⒃糖尿病和糖尿病的视网膜病。 没有人主张只用黄酮治疗上述的各种疾病,或主张应用它们替代一些已有的治疗药物,一般多把黄酮作为防治与毛细血管脆性、渗透性有关疾病的补充药物。但在功能性食品中,黄酮类化合物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 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与渗透性,保护心血管系统 机体内的整个心血管系统(即心、动脉和静脉)都依赖于毛细血管,这些微细的血管的平均直径约0.2mm,是微循环系统的一个部分,为静脉和动脉的最小支脉的联系环节。从动脉到静脉的小血管系统顺序为: ①小动脉②末端小动脉③间位小动脉④毛细血管⑤小静脉 毛细血管接受来自血流的氧、营养素、激素和抗体,并带走废弃物;动脉携带氧化的血液由心脏流到身体各部;静脉则携带已耗尽氧的血液重回到心脏,以便在肺部重新氧化。除毛细血管外的其他所有血管都是不可渗透的,液体只有在毛细血管的水平连接最小动脉(小动脉)和最小静脉(小静脉)的网状系统中,才能由血液自此密闭系统中渗出,与体细胞周围的液体混合后再渗入血液中。因此,毛细血管的管壁必须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如果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大或破裂,或是渗透性过大时,血液就有可能从血管出来进入细胞间液中。 皮下出血(皮下出现红斑点)和青肿是毛细血管破损的表现,表明此时的毛细血管较脆弱。水肿(组织内积液)也可由于毛细血管渗透性太大而引起,即血液蛋白质可由毛细血管逸出,而血液蛋白质是保持适宜渗透压以把积存的细胞间液压回到血流中去的必需物质。 对黄酮类化合物影响毛细血管脆性与渗透性的机制目前尚未弄清。已知毛细血管破损是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的一个特征,维生素C在维持毛细血管的健康方面十分重要。由于黄酮类化合物与维生素C在自然界总是同时存在,故可推测它们的功能是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