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交流角度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局限性.doc

从文化交流角度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局限性.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文化交流角度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局限性

从文化交流角度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局限性摘 要:美国现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正如其他一切理论一样,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本文试图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局限性。指出,把其作为一切翻译的标准是不妥当的。 关键词:翻译;功能对等;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70-01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1964年,尤金·奈达博士(Eugene A·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顺乎自然,最贴切的对等”(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在1969年与塔伯(Charles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他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并指出动态对等(亦即灵活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义结构和形式对等。但根据奈达的观点,动态对等并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因为动态对等要求译文在不同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原文意旨,限制了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同时动态对等理论也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对一向受忽视的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但是随后奈达意识到“动态对等”一词可能引起诸多误解,导致许多人对他理论的曲解。所以他在1986年与瓦德(de Warrd)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以便消除人们的误解,使其含义更清楚。奈达进一步将功能对等分成两个层次:最小功能对等和最大功能对等。最小功能对等是指“译本的读者在理解译本是应该达到能感知原文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圣经》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奈达在青年时代担任《圣经》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也正是由于他长期服务与这一领域,其翻译思想也打上了特有的烙印。虽然奈达以翻译理论家著称,但他首先是一个《圣经》翻译组织者。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他的理论是为《圣经》翻译服务的。这一理论以《圣经》翻译为着眼点,创造性地将接受理论的原理引入翻译研究,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故又称为读者同等反应论。事实证明,奈达提出的这一理论,在《圣经》翻译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并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从《圣经》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看,这一理论的应用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因为《圣经》翻译的宗旨是忠实地传达上帝的旨意,因此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尽可能发挥接受语的表达潜力,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从而为《圣经》翻译的宗教传道目的服务。例如,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圣经》中的“上帝的羔羊”在爱斯基摩语中被译成了“上帝的海豹”。因为爱斯基摩人的大脑中根本没有“羔羊”这种动物的概念,而“海豹”才是他们生活中最好的朋友。用“海豹”替代“羔羊”就使身处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通过不同的语言表层结构得到了同一深层含义。 然而,我们对奈达的译论总存在着普遍的误解。那就是我们在接受奈达的翻译理论时,往往把它当成普遍翻译理论,甚至文学翻译理论,而不是宗教翻译理论。我们往往忽略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圣经》翻译。这实际上是一种错位。 三、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不可否认,翻译中的最主要、最普遍的问题还是语言结构的转换问题。而在语言结构层面的转换而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如果翻译仅仅涉及信息传递和语言结构的转换问题,那功能对等理论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指导思想。但是,语言毕竟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奈达认为,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isomorphs)。但是,不同文化之间果真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异质同构现象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概念空缺现象笔笔皆是。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文化因素上往往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功能对等理论实际上是将整个理论建立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异质同构现象这一前提上的,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