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安徽的蒙学教育
修改定稿
明 代 安 徽 的 蒙 学 教 育
摘要: 明朝以降,蒙学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上有皇帝之命
令,下有地方官员的推动,蒙学教育与前朝相比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由于时局变迁,及
地方官员对基础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差异等诸多原因,蒙学教育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发
展并不平衡。本文以明代安徽为研究对象,透过对安徽地方社学兴立与废圮变迁的探究,
旨在揭示明代安徽蒙学教育获得发展的共性,了解明朝时期安徽蒙学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
性、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受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徽各地区蒙学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性。
关键词 :明代 安徽 蒙学教育 社学
作者简介: 张室龙,男, 1970 年出生,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明清教育史,现就职
于教育机构。
蒙学,作为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专门机构,西周时已有设置。但长期以
来,蒙学发展缓慢,无论就其办学规模还是受到的重视程度而言,都不能与官学、私学和
书院等同日而语。西周以降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尽管人们(包括皇帝及各级官僚)对启蒙
教育的重要性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一直停留于一个较低的层面,没能上升为
国家意志,理所当然就没能转化为政府行为;且长期以来,儿童的启蒙教育多被看作是父
母的职责和家族的事务,从而决定了启蒙教育的活动空间只停留在家庭和宗族之间,始终
游离于官学系统之外,难以融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唐代以后,历宋元至明,随着社会经
济、政治、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蒙学教育的发展既进入到一个新时期,也
成就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朝,平民皇帝朱元璋出于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在大力办好各级各类官学的同
时,对农村乡民子弟的蒙养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蒙学在皇帝诏令的指引和地方官
吏的倡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蒙学教育逐步由家庭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化,并在与官学系
统接轨的过程中,最终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明一朝,安徽蒙学教育的办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古已有之的私塾、义学外,社
学在安徽蒙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社学起于元而盛于明。明朝建立伊始,太祖
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1]67 的思想指导下,为改变“自胡元入主中国,夷
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弛,人纪荡然” [2]46 的社会风气,把教育纳入优先发展战略,大
力兴办各级学校。安徽的蒙学,尤其是社学,在此时亦获得蓬勃发展。自洪武八年( 1375
年)始,在全国城乡推行社学之制。诏中言: “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知
学,是以教化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
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 ”[3]96 至此,明王朝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
到乡村、从大学到蒙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构建完成。此后的明朝历代皇帝,不乏得太祖之重
教心传者。永乐四年( 1402 年),成祖立幸太学碑,并明确指出, “盖学者,先立根本于乡
学,然后进而光广大学。若在乡学全未有成,而望有成于国学,焉有此理?” [4]4 天顺六年
(1462 年),明确规定提学官“令有司每乡每县俱设社学” 。成化元年( 1465 年),“令愿入
社学者听,其贫乏不愿者勿强。 ”弘治十七年( 1505 年),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访保明
师,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送入读书,讲习冠婚丧祭之礼。正德十五年( 1520 年),监察御史
朱裳建议令提学官敦行社学教读。万历三年( 1575 年),“换给提学官敕谕,社学师生一体
考校,务求责成,量免差役。 ”[5]78 崇祯六年( 1633 年),敕谕吏、礼部,把童子入小学接
受教育看作是将来朝廷求才用人之基。 [6]6
然而,作为朝廷文教政策向下推移的重要举措——在城镇乡村广为设置的社学,其推
行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其执行的效果也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三菱】FX3S FX3G FX3GC FX3U FX3UC 系列PLC 用户手册 定位控制篇.pdf VIP
- 青岛科技大学2023-2024学年第2学期《高等数学(下)》期末试卷(B卷)附标准答案.pdf
- 促销员管理方案及考核.docx VIP
- 虚幻4引擎基础操作课件.pptx VIP
-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卫生院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pdf VIP
- 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docx VIP
- 热力管网技术标书施工组织设计模板.docx VIP
-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2025年小升初语文试卷(有答案)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