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缺血性结肠炎13例临床研究
缺血性结肠炎13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2年来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3例患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结肠镜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绝大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硬化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及便血。结论: 临床医生对老年便血患者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应及时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便血;结肠镜 【中图分类号】R5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29-01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以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1963年Boley首先报道5例非医源性自发性结肠缺血性损伤病例,并在以后的动物实验中,通过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模拟出与其临床所见相同的病变,从而证实肠系膜血供障碍可以引起结肠缺血性病变,并根据其临床转归将其分为可逆缺血性和不可逆缺血性2种。
缺血性肠炎系是由于一组因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导致的以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该病临床少见,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缺血性结肠炎发病率逐年增加。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收治患者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41—91岁,平均64.5,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病理组织学、便培养等检查确诊。12例患者在首次检查后一月后予以复查结肠镜,1例患者拒绝复查结肠镜。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血常规,全生化,便培养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2例患者合并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其中高血压8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4例,高脂血症7例;1例41岁女患者既往体健,无明显相关疾病。症状上,11患者有腹痛,多位于脐周及左下腹,2例患者腹痛不明显;所有患者发病24小时内出现便血。4例患者有低热及恶心。腹痛症状随便血停止迅速好转。
2.2内镜结果: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24---96小时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病变部位均在左半结肠、脾曲,常呈节段性分布,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部分粘膜可见坏死和溃疡形成。其中累及乙状结肠5例,同时累及乙状结肠降结肠及脾曲6例,
2.3治疗与转归: 所有患者均住院诊治,禁食水,予以活血,血管扩张剂(罂粟碱)及抗生素、补液等对症综合治疗,13例均痊愈,平均治疗时间13d。
3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由1963年Boley首次提出该病后,人们对IC的认识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IC多发于老年人,发病年龄多为60—90岁,性别差别不大。近年来有报道少数可发生于《50岁的年轻妇女,考虑多与口服避孕药有关[2];本组病例中出现一例41岁患者,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病史,详细追问病史,有长期服用避孕药史,考虑患者发病与此有关。
IC的典型病史为突然发生的痉挛性下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常伴里急后重,一般24小时内排黑色或鲜红色血便[3]。Marson[4]等按病变轻重及发病缓急将其分为三型:1)暂时性可逆型:病变仅累及粘膜或粘膜下层,表现为痉挛性腹痛,常限于左侧,24小时内排红色血便,病理改变为可逆性,2周内可完全吸收;2)慢性型:病变进一步累及肠壁肌层,引起慢性损伤,可引起阶段性肠炎或纤维素性疤痕狭窄,常有腹痛及不全肠梗阻表现;3)爆发型:肠壁进行性全层坏死,临床表现为突发腹部剧痛,进行性加重,短期内出现腹膜炎、败血症,若不及时手术,后果严重。诊断上应加强本病的认识,对年龄大于60岁并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等基础疾病的高龄人群和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年轻女性,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腹泻及便血,应考虑此病。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可以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发展阶段及预后。肠镜检查的同时可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排除肿瘤、结核等疾病。对可疑有结肠缺血时,应早行肠镜检查,最好在出现症状48h内进行[5]。肠系膜血管造影已被证实对本病无诊断帮助,因为血管造影对发生于肠内动脉病变难以显示[6]。
缺血性结肠炎的暂时性可逆型病例行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及补液治疗后,绝大多数病例治疗1—2周后可治愈。本组病例经保守治疗后除1例外1月内复查结肠镜均恢复正常。爆发型病例是手术的绝对指征,一旦出现腹膜炎、结肠穿孔或败血症时,应及时手术。
缺血性结肠炎过去较为少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人口老龄化及糖尿病、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病的发病率的上升,本病发病率随之升高,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早诊早治。参考文献
[1]林三仁 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306—310
[2]Deana DG,etal.Reversible ischem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