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乐舞对蒙古族舞蹈影响刍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萨满乐舞对蒙古族舞蹈影响刍议

萨满乐舞对蒙古族舞蹈影响刍议摘要:萨满教是不少北方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在藏传佛教进入蒙古高原之前,也是蒙古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萨满教的音乐舞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深深地植根在蒙古草原上;同时,它以自己独特的美的魅力浸透到蒙古族民间舞蹈中去,为蒙古族舞蹈的多元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萨满乐舞;蒙古族舞蹈;影响 萨满教是不少北方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在藏传佛教进入蒙古高原之前,也是蒙古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蒙古人称“萨满”为“博”,“博”在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蒙古族萨满教流传发展的历史景观在《元朝秘史》《多桑·蒙古史》.等著作中均有详细记载。《多桑,蒙古史》在提到萨满巫师时这样说:“此辈自以各有其亲狎之神灵,告彼以过去现在未来之秘密。击鼓诵咒,逐渐激昂,以至速罔,及神灵附身也,则舞乐暝眩,妄完凶吉。”这是对蒙古族萨满舞蹈较为直接的介绍。每当萨满被请到牧民家中驱魔祛邪数日后,还将举行一次“游艺专场”,蒙语称之为“娜都敏帕郎”。这种游艺专场通常都在露天举行,萨满巫师们为广大的蒙古族群众表演舞蹈和魔术。 直到元代立国,其宫廷中还一直保存着传统的萨满教祭祀仪式。萨满巫师在进行宗教仪式时必然有歌舞伴随,因为载歌载舞本来就是萨满巫师祭祀时通神的主要途径之一。《元诗选》辑有元人吴莱《北方巫者降神歌》诗可兹佐证:天深洞房月漆黑,巫女击鼓唱歌发。高梁铁灯悬半空,塞向瑾户迹不通。酒肉滂沱静几席,筝琶朋稍凄霜风。暗中铿然那可触,塞外袄神唤来速。陇坻水草肥马群,门巷光辉耀狼纛。举家侧耳听语言,出无入有凌昆仑。妖狐声音共叫啸,健鹘影势同飞翻。瓯脱故王大猎处,燕支废碛黄沙树。诗中生动地描述了一位蒙古族女萨满,在设坛请灵时,融歌舞、口技、幻术于一体,并十分投入地疯狂表演的过程。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无论是以声彷之,还是将身舞之,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而且这位女萨满是在古筝、琵琶等不少宫廷乐器之伴奏下进行歌舞,足见元代蒙古族萨满歌舞已经发展到较高的形态了,且已基本定型。 《蒙古秘史》载:“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刺为合罕,于豁尔豁纳黑川,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3]古代的北方民族在繁茂的古树下举行全体民众参加的纪念性活动,是北方游牧民族共有的一种习俗。它最早起源于由萨满主持的图腾祭祀活动,而后才拓展到民间,成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流行于内蒙古库仑旗一带的“安代”,也是蒙古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带有宗教的性质,它的产生与古代蒙古萨满为人驱邪除灾、治病解难、借歌舞达其目的有着渊源派生关系,其表现形式与中国北方众多的游牧民族“绕树木而祭”的习俗应当是共生互补的。解放后,内蒙古的舞蹈工作者将“安代”从民间舞蹈搬上艺术舞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内蒙古哲理木盟歌舞团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演出的《西拉木伦两岸》和通辽市艺术学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演出的《科尔沁圣火》,都是将过去民间萨满治病的“安代”搬上艺术舞台的成功尝试。比如删除原来草原上萨满巫师跳“安代”时“歌”的部分,以纯粹“舞”的形式出现,并且将过去“安代”中“鬼神”混杂的舞蹈动作,通过自然人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重点体现人的精神追求,将萨满巫师的许多程式化的舞蹈语汇剥离出来,加工提炼成动律特征十分鲜明而强劲的新的舞蹈动作。传统“安代”表演时的道具是萨满舞者的铃和鞭,作为参与者的蒙古牧人,在模仿萨满舞者时,效仿铃、鞭的舞动,甩起了手帕、腰带、袍襟以至绸巾,在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中,安代舞蹈动作也改变了早期仅以“踏足、顿足和甩巾”为主的简单状态,揉进了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动作和韵律,增加了“向前冲跑”、“凌空吸腿跳”、“双臂抡绸”等,可以说,“安代”对蒙古舞的丰富和发展,无疑增加了新的血液和元素。 “以舞通神”是原始宗教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以致于不少的萨满巫师本人就是身怀绝技的出色舞蹈家。据说在内蒙古科尔沁地区,有一位著名的蒙古族女萨满,她的萨满舞蹈表演技巧非常高,可以在表演时同时接住从不同方向抛来的飞速旋转的鼓,舞蹈时竟然能达到只见鼓上下左右飞舞而不见人形的程度。只要她在某地设坛请灵作舞,方圆百里的百姓都会闻讯赶来,以一睹她的舞蹈为快[14]。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们所要感受的并非是抽象的、空洞的宗教内容,更主要的还是具有欣赏性的舞蹈表演,享受的是强烈的艺术美带给他们的冲击。这些萨满教的舞蹈动作,潜移默化地对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渗透,在许多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舞蹈语汇中显露出来,蒙古族民间舞蹈家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中,借鉴吸收了不少萨满舞蹈的表演动作。如后来逐渐形成定式的蒙古族舞蹈《来庆舞》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例之一,从其柔韧的舞姿、轻盈的舞步中,,都能折射出萨满巫师祭神娱人的舞蹈语汇。而在蒙古族民间,这种融合了萨满舞蹈语汇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