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宋明理学对人性问题的解说..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明理学对人性问题的解说.

宋明理学对人性问题的解说 善恶是人所设立的道德范畴,以后天的道德概念解说人先天的自然属性,这种矛盾是人类理性的悖反。中国儒家传统中,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发展到宋明时代,达到了一个仅次于先秦时期的思想高峰。西方学者一般习惯把这一时期的儒家称之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中国学术传统则称之为“道学”或“理学”。这一时期的思想确实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灿烂。而且应该说“宋明理学”是儒学融合了“魏晋玄学”和隋唐佛教思想之后的产物。它以形而上学的“天道”为儒家政道人伦的基础:天地为大父母,人伦德行为尽性之实践。因此,与先秦直接对人性的善恶作出评判不同,以人性契合于天道是宋明时期儒家的共同立场。然而程朱理学却则将这一思路发展成为“存天理,灭人欲”的截然对立,透露出宋明理学所建构的这一自足封闭的理论体系中的问题与偏差。 谈到宋明理学的建构,张载是非常值得做深入探讨的人物。他在周敦颐以宇宙本体确立人性之基的思路上,进一步发展了他“天道性命相贯通”的思想。将人性的立足点落在“天道之性”上。他认为“天道之性”是无所谓善恶的,人性又是以“天道之性”为根基契合于天道的,所以是“志仁则无恶矣”《正蒙·中正篇》。也就是说人性合于“天道之性”,天然具有向善之心,志于仁而无恶性。但是如何解释恶的存在呢?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道在人生命中的体现,就表现为“天地之性”;但“天地之性”成为人性之实后,人又因形体而会产生“气质之性”——“形而后有气质之性”。也即“天地之性”赋予人形体之后,由于形体而生成了“气质之性”(人的自然生理本能)。这种“气质之性”与来自于“天道”的“天地之性”不同,它不包含有自觉地实践仁的道德精神。如果“气质之性”不干扰“天地之性”,反而追随“天地之性”,那么“天地之性”即可在人性中完全彰显出来(“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篇》);但是,如果“气质之性”干扰“天地之性”,甚至遮蔽“天地之性”,就会产生恶或不善。所以人应该克服的是“气质之性”的遮蔽,使人性保持在“参合不偏”的状态下。张载对人性的划分,虽不同于以往对人性所作的性情之分,首先是把人性与宇宙自然之天道融为一体,指出人性是契合于天道自然之本体的(可参看张载《西铭》)。然后指出人因形体而有源于“天地之性”的人的自然生理之性(“气质之性”),善与不善正是由于这种“气质之性”偏离“天地之性”而导致。所以,必须保持“气质之性”的不偏斜,才能使人性契合天道自然,体现出人的“天地之性”。——这在张载看来就是“尽性”——尽天地自然之道性,而不是尽人的自然生理的本能之性。但是,这种对人性的划分中,其实已经暗含了对“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对立,以及对人“气质之性”的抑制,这一思路在朱熹的思想中被进一步割裂为“存天理,灭人欲”的截然对立。 程颐(伊川)和朱熹对人性的界说可以称之为“理气二元论”或“本然气质说”。他们以“理”和“气”的二元来解释万物的生成:认为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程颐认为人性也是如此。他把人性二分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不可一概论:所谓生之谓性,此言所禀受也(气质之性);天命之谓性,此言性理也(义理之性)” 程颐认为,天赋的人性本来是善的,善恶的观念是由思虑而来,并且善恶对立是天地间必然存在的东西,如同阴阳的对立。人有善恶,是由气的禀赋而来。天是浑然至善的,但由于气的不同,而有善恶、愚贤的区别。即“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譬犹木焉,曲直者,性也,可以为轮可以为栋者…才也。”这样一来,孟子、荀子、杨雄的人性说在这里有了另一种解说:孟子的“性善”之“性”指的是“义理之性”,荀子杨雄的性恶和性善恶相混则为“气质之性”。而所谓的“气质之性”在程颐看来不是人性之真,而是“才”(气质之性),“才”由禀气清浊不同而有善恶之别。只有“理”才能被称之为人性之真。这“真性”出于天道,是不变的。所以他认为:“性即理”。这“理”对于尧舜或路人都是一样的。而“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哀乐之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发而不中节,然后为不善”。由此可见,程颐最终还是把恶归之于情了。(上引《伊川遗书》) 朱熹也是以“理”与“气”来解说万物和人性。他以为“气”聚而成为形体,是形而下的存在;而精神则是由“理”而来的,是形而上的。“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者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也,必禀此理,而后有性,必禀此气,而后有形”。(朱熹《性理大全》)所以“人物皆禀天地之理以为性,皆受天地之气以为形,人品之不同是气有昏明厚薄之异故也”。朱熹和张载一样将“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但他把天地之性用来指“理”,“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的杂糅。朱熹认为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