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临床研究
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预防,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方法 对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继发于剖宫产后经病理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行手术切除病灶后的28例患者无一例复发。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提高剖宫产的手术质量及良好的预后,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 剖宫产; 腹壁; 子宫内膜异位; 诊断; 治疗;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719.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目前随着剖宫产率的急剧上升,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也随之日益增多,有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03-0.47%[1],近年来发病率升高[2]。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产取胎手术及足月剖宫产。如何预防和处理剖宫产后引起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成为妇产科领域谈论的重要课题,现将我院28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年龄在23-39岁,23例为下腹纵切口,5例为下腹横切口;27例为足月妊娠剖宫产,1例为早产剖宫产。其中妊娠合并卵巢畸胎瘤行剖宫产2例;胎膜早破、羊水三度混浊行剖宫产1例;臀位、羊水过多行剖宫产1例;妊高症合并早产行剖宫产1例;胎盘早剥行剖宫产1例;低置胎盘行剖宫产2例;有二次剖宫产史2例;其余均为社会因素剖宫产。病灶大小约1cm-4.5cm,其中单发25例,多发3例,潜伏期多在子宫切开剖宫产手术后4月-5年,但大多发生于术后6月-2年内。所有病例均在我院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1.2 临床表现 28例中27例有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的结节,月经前或/及月经期结节增大,胀痛明显,可呈渐进性加重,能忍,不影响日常生活,经后结节缩小,疼痛可逐渐减轻缓解,经后3-7天局部疼痛消失,具有典型的周期性。仅有1例腹壁切口疼痛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失去周期性。检查发现结节多位于皮下,肿块直径大于1cm,活动差,较固定,呈椭圆形或圆形,周边不规则,质地韧或呈实性,有不同程度的触痛,以经期为最明显,病灶表浅者,经期局部皮肤呈紫蓝色;彩色B超提示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无完整包膜,包膜内缺少血流频谱;28例均系局部穿刺细胞学检查,涂片中见不同分化程度的腺上皮和成簇的菱形间质细胞。
1.3 治疗方法 28例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手术范围切除到距肿块边缘0.5-1cm的正常组织,手术时以电刀切除病灶,既减少出血,又避免遗漏病灶,术中发现病灶向下侵及腹直肌4例,侵及腱鞘与腹壁之间并累及腹膜1例,此例患者进腹腔探查,盆腔内未发现内膜异位灶,其余均位于腹直肌前鞘之外,有3例因腹壁脂肪肥厚创面大行切口减张缝合,术后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
1.4 术后用药 有4例术后予以米非司酮口服,连续3月,24例未给予药物治疗,随访2年均无复发。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可以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及医源性种植)、免疫学说、血行淋巴播散学说及体腔上皮化学说等因素有关[3]。医源性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说明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异植有关,各种宫腔操作均可将子宫内膜移植到切口,然后在该处粘附、种植,并且周期性出血形成子宫内膜异位。有研究证明,不同时期的子宫内膜的种植能力不同,其次序为:月经前期间歇期分泌期月经后期早期妊娠晚期妊娠[4]。增殖期子宫内膜主要由基底细胞组成,最具生长活力,妊娠期、分娩期子宫内膜增殖和生存能力比非孕期低,而妊娠早、中期子宫内膜较晚期再生能力强,子宫体部较下段内膜发育好。
2.2 病因 目前由于剖宫产手术的广泛应用,普遍认为剖宫产手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然后从思想上掉以轻心,手术时间越来越短,手术步骤越做越简单。部分医院手术室实行一次性手术布单,术前应用腹帖保护皮肤,切开腹壁后不再保护切口,切开子宫下段同时破膜,吸取羊水只求快速娩出胎儿,术中追求小切口,子宫切口全层缝合,多数医生还将缝合子宫时的针、线、器械、术者手套重复使用等等都可将子宫内膜带到切口处,增加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