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味温胆汤治疗艾滋病人失眠症53例疗效研究
十味温胆汤治疗艾滋病人失眠症53例疗效研究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十味温胆汤治疗艾滋病人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病例随机分为口服十味温胆汤组(治疗组)和口服安定片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十味温胆汤可以有效改善艾滋病人的失眠症状,提高艾滋病人的睡眠质量,未发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 温胆汤 艾滋病 失眠
资料与方法
2004年7月~2006年9月,艾滋病人失眠症5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男24例,女6例;最短7个月,最长12年,平均病程5年,其中小于1年者9例,1~5年者8例,5~10年者6例,10年以上者7例;CD4值小于200者7例,CD4值在200~400之间者9例,CD4值大于400者8例,正在服用国家抗病毒治疗药物者7例。对照组男8例,女5例;最短5个月,最长14年,平均病程7年,其中小于1年者6例,1~5年者6例,5~10年者5例,10年以上者6例;CD4值小于200者9例,CD4值在200~400之间者6例,CD4值大于400者8例,正在服用国家抗病毒治疗药物者9例。
十味温胆汤药物组成: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半夏、枳实、陈皮、茯神、合欢、夜交藤等。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十味温胆汤煎剂,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②对照组:安定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均以30天为1个疗程,最长3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平均1.9个疗程。
结 果
改善睡眠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6例(53.33%),有效12例(40.00%),无效2例,总有效率28例(93.33%)。对照组显效8例(34.78%),有效7例(30.44%),无效8例,总有效率15例(65.22%)。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讨 论
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温胆汤凡“三见”,其中,见于“虚烦”和“惊悸”的两方用药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证”,主治也扩充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惑……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三因方》这一调整,遂使温胆之性由温而平,因为《三因方》的温胆汤不偏热,也不偏寒,中正平和,所以临床用较多。如神经官能症、内耳眩晕症、胃炎、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病、尿毒症早期、妊娠剧吐等凡属七情所伤,气机紊乱,痰多呕逆而苔腻、脉滑者,投之辄效。十味温胆汤即《三因方》温胆汤减去清胆和胃的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故本方无清热之功,而增补养心神之力,组成化痰宁心的方剂,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诸证,《世医得效方》及《证治准绳》中均有记载。
艾滋病病毒本身到中后期时易损伤人体的神经系统,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1]。加之艾滋病人思虑忧郁等伤及心脾,肝郁不达,胆失清肃,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痰热上扰,虚烦不眠。
在应用十味温胆汤治疗艾滋病人失眠一证中,主要选择CD4值在200以上的患者。因为此时是中医谓之“邪实正盛”之期[2],即邪毒(HIV)侵入损害机体,人体正气尚盛,还能支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但从潜在情况言,正气已处于逐步削弱之境地。
在治疗时除给以祛邪的同时,更注重兼顾扶正,即在用清热化痰的半夏、枳实、陈皮、茯苓的同时,给以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等益气养血之品,通过扶正祛邪,增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了全身的功能状态,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了患者的发病时间,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了带毒生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洪娟,李峰,王健,等.158例HIV/AIDS感染者常见中医症状和证候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1):80-83
2 邱红,谢世平,郭选贤.艾滋病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研究.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5):11-13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