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训练.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文言文断句训练

断 句 训 练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刘 梦 得 竹 枝 九 章 词 意 高 妙 元 和 间 诚 可 独 步 道 风 俗 而 不 俚 追古 昔 而 不 愧 比 之 杜 子 美 夔 州 歌 所 谓 同 工 而 异 曲 也。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 (6分。6处以内,每断对1处得1分;超过6处,多断1处扣1分) 19.刘梦得竹枝九章 / 词意高妙 / 元和间诚可独步 / 道风俗而不俚 / 追古昔而不愧 / 比之杜子美夔州歌 / 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20.请写出画线处提及的两位诗人的姓名。(2分) 刘禹锡 杜甫 (2分) 21.苏东坡说“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2分) 刘梦得竹枝词超群拔俗,后人无法企及。(2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节选自《礼记·乐记》) 20.根据上文,诸侯得到乐的赏赐要具备哪些条件?(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德行盛大 尊崇教化 五谷按时成熟 (少1点扣1分,扣完为止) 21.《礼记》和哪四部作品合称“五经”,成为儒家的经典书籍?(2分) 《诗经》《尚书》《周易》《春秋》(有错误则不给分) 从前,舜创制了五弦琴,用来伴唱《南方》诗。夔最初创制乐,用来赏赐给诸侯。因此,天子创制乐的目的,是用来赏赐给有德行的诸侯的。德行盛大,尊崇教化,五谷按时成熟,然后才会得到乐的赏赐。所以,诸侯治理民众不好,使他们劳苦,赏赐的歌舞行列就稀疏;诸侯治理民众好,使他们安闲,赏赐的歌舞行列就稠密。因此,观察舞蹈行列,就会知道诸侯的德行,听到赏赐的谥号,就会知道诸侯生前的行为。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古之圣人立法以御天下必观其势势之所去不可以强反今秦之郡县岂非势之自至也欤然秦得其势,而不免于灭亡,盖治天下在德不在势。诚能因势以立法,务德以扶势,未有不安且治者也。 (节选自苏辙《始皇论》) 20.苏辙,字 ,文章以策论见长,与其父苏洵写过一篇著名的同题文章《 》。(2分) 21.从上面文字中找出两个词语说明苏辙的治国策略。(2分) 19.古之圣人立法以御天下 / 必观其势 / 势之所去 / 不可以强反 / 今秦之郡县 / 岂非势之自至也欤 / 然秦得其势 (6分。每处1分。) 20.苏辙,字 子由 ,文章以策论见长,与其父苏洵写过一篇著名的同题文章《 六国论 》。(2分) 21.从上面文字中找出两个词语说明苏辙的治国策略。(2分) 21.立法,务德(2分。每处1分。) 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 /故多真声 / 不效颦于汉魏 / 不学步于盛唐 /任性而发 / 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 / 是可喜也。 20.袁宏道是哪一个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请写出这个文学流派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2分) 公安派(1分)。袁宗道(或“袁中道”,1分)。 21.从选文来看,袁宏道的文学主张是什么?(2分) 独抒性灵(或“发真声”,1分),不拘格套(或“不效颦”、“不学步”,1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我认为,当今的诗文不会流传了。其中万一有流传的,或者是现在民间街头巷尾的妇女儿童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民谣,它们是那些没有见闻、知识,但却有淳朴真诚心灵的人所作,所以其中多有真纯的心声。不向汉魏东施效颦,不向盛唐邯郸学步,任凭自己的心性而发,(作诗)就还能与人的喜怒哀乐相通,这是可喜的。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大甚。若 处 处 有 眼 则 似 窑 内 烧 成 之 瓦 器 有 尺 寸 限 在 其 中 一 隙 不 容 偶 闭 者 矣 塞 极 而 通 偶 然 一 见 始 与 石 性 相 符。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