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贝非达治疗小儿腹泻90例临床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贝非达治疗小儿腹泻90例临床观察

贝非达治疗小儿腹泻90例临床观察关键词 贝非达 小儿腹泻?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6年12月收治小儿腹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贝飞达治疗组90例,其中男66例,女24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3个月~3岁。其中6个月以下12例,0.5~1岁54例,1~3岁24例。发病最短12小时,最长发病时间为4天。对照组90例,其中男57例,女3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病时间平均为2.5天,两组在发病年龄和发病时间上有显著差异(P0.05)。? 临床症状:①治疗组均为住院患者,发热者36例,体温最高40.0℃,最低?37.5℃;呕吐45例,均为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性状,稀水样便48例,蛋花汤样33例,粥便纹样9例。轻度脱水69例,中度脱水21例,倦怠、精神不振72例。②对照组中,发热30例,呕吐者39例,大便性状,稀水样便36例,蛋花汤样39例,粥便纹样15例。轻度脱水75例,中度脱水15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00×10?9/L,治疗组71例,对照组74例;10.00×10?9/L以上,治疗组9例,对照组6例。大便常规检查大部分镜检只有脂肪球,极少数有少量白细胞。大便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只对照组有1例培养出沙门氏菌。? 方法:①治疗组给予贝非达口服,每粒0.21g,3个月~1岁1/2粒/次,1~3岁1粒/次,小儿太小不能口服者可以剥开胶囊倒出药粉,用温水送服。1日3次,疗程2~5天。②对照组口服八面体礞脱石,每袋3g,1岁以下服1/3袋/次;1~3岁1/2袋/次,1日3次。? 两组同时给静脉补液纠正脱水,输注氨基酸支持及控制肠道感染。? 疗效判定:按照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1]。①显效:服药后24~48小时,腹泻次数3次/日,水分明显减少,大便外观黄色或成形,便常规检查正常,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用药48~72小时腹泻次数3次/日,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用药72小时内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结 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腹泻次数的变化及止泻平均时间的比较见表1、2。?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显效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口服贝非达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是一种良好的止泻药物。? 讨 论? 小儿患感染性腹泻常造成肠道菌群紊乱,非正常肠道细菌需氧菌数量增多,而正常肠道细菌厌氧菌比例下降。贝非达制剂作为整肠药物,在新生儿出生后6~8日,肠道内即建立起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的菌群。它们使糖类发酵,产生大量的乙酸和乳酸,从而抑制具有潜在致病性的其他肠道致病菌如腐败菌及病原菌、病原性埃希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变形菌属SsonneiE、SsonneiD、Vporabaenolyticos、白假丝酵母等的生长繁殖[2],逐渐达到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该菌在生长到一定阶段还可产生一种抗菌物质bifidin,对一些腐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色微球菌)也有抑制作用[3]。服用贝非达可以调整肠道菌群比例,有利于拮抗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定植,从而发挥了生物抵抗作用,抑制了细菌或病毒的生长和繁殖,恢复正常的肠蠕动,达到止泻的作用。本组服用贝非达有效率达到93.3%。? 贝非达所含有的有益活菌主要在大肠、盲肠肠道内及肠道黏膜表面增殖,为人体肠道内正常分布的厌氧菌群,不被肠管吸收、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氨、吲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最后伴随肠内物质一起被排出,所以贝非达安全无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小儿腹泻的良药。?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魏承毓,短恕诚,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2 朱俊晨,李世敏,魏小青.双歧杆菌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及研究进展.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1期).? 3 Anand,S K and Singh,R S.Culturd Diary Products.J,1985,(20):21.?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