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立秋-处暑)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立秋\处暑)立秋养脾胃
(公历8月7-8日)
凉风至 白露生 寒蝉鸣
[宜]祛湿养脾胃、食补
[忌]阴暑、秋老虎
立秋又称交秋,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此时,不论朝廷还是民间,都会在立秋收成之后,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上苍与祖先,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五谷丰收。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在养生上,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也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立秋饮食调养宜补养脾胃,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般说来农历七月初就立秋了,立秋之后便属秋季。但七月的天地变化有其独特性,继大暑之后,虽然立秋而暑气余威仍烈。正如杜甫《新秋》诗云:“火云犹未教奇峰。”农谚说,立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说明农历七月的天气仍热。而且这段时间雨水特多,常常暴雨成灾,甚至在八月上旬还有洪水为患,唐代李商隐就有“巴山夜语涨秋池”的诗句。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也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洪水之势可想而知。杜甫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二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苏轼也说:“霜风来时,雨如泻。”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而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湿热之气进入人体最易出现脾气被困的病症。
首先,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正如《素问“湿胜则漏泄,甚则水闭肪肿。”《素问“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何况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所以秋七月易见腹满腹泻之类的疾病。
其次,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种下病根,所以《素问“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另外,由于外湿之邪容易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湿痹”、“着痹”。尤其在江南和四川盆地等地方,每逢夏秋之交的雨季,湿邪最盛,肢体关节沉重而痛之症常易发生。《素问“秋气者病在肩背”,此秋气显然指早秋七月之湿气,加之立秋之后凉风起,湿与风合,形成风湿之邪,进犯与肺相邻的肩背经络,所以可见肩背疼痛。而其他筋骨关节痛,则因长夏之湿与早秋之风相合,引发了今称之为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类病症。由此可见,立秋时节的脾脏保健有多重要了。
立秋时节保养脾胃,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多吃一些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祛湿的药食,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了。相传李时珍友人的妻子,自腰下浮肿,面目赤肿,气喘,夜不能寐,大便泄,小便短少,服了各种药物均不见效。李时珍诊脉后首先用千金神秘汤和麻黄,一服就使气喘减去了一半,再诊服浑师薷术丸,两天后,小便就大量排出,水肿消去七成,调理数日即痊愈。所以,《本草衍义补遗》在提到香薷的作用时说:“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小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而热自下。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以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其实,关于香薷的作用,祖国医学论述是非常多的,如《本草经疏》讲:“香薷,辛温散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而《本草纲目》则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而在我国民间,立秋也有吃香薷汤的习俗。清朝时候,每到立秋时节,人们都要煮上一大壶香薷饮,待冷却后,家中每个人都喝上一杯,这样,就可以保证全家不受暑气困扰而产生各种疾病了。而实际上,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如果您仔细观察过《清明上河图》,您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画面正是售卖冷饮的摊子。如在整幅画临近尾声的地方,在一块标示“久住王员外家”牌子的旁边,撑开着两把遮阳伞,其中一把伞沿下面挂着“香饮子”招牌。这足可见香薷饮在古代的影响力了。
香薷饮不仅是立秋的节日饮品,还是足以与湿热之气相抗衡的好汤饮。除用于治疗因为乘凉饮所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