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留学生实施汉语招呼言语行为调查及习得研究 - 天津师范大学-文
留学生实施汉语招呼言语行为调查及习得研究
魏岩军 文学院 对外汉语
指导教师 马 喆
摘 要:招呼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本文从外国留学生使用招呼语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对留学生招呼言语行为习得过程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招呼语的定义和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调查留学生实施招呼语的情况,并与中国学生实施这一行为进行比较,希望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招呼言语行为;社会距离;社会权势;语用因素;第二语言习得
A Study on the Survey of
the Acquisition of Speech Acts of Chinese Greetings
Abstract: Greeting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speech act in our daily life. Based on the errors made by L2 who greet other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he acquisition of speech acts of greetings. First of all, the meaning and the type of greetings are exactly defined, and then we aim to get a review of Chinese greetings made by L2 learners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native speakers. All of this, I hope,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Key words: speech acts of greetings; social distance; social power and influence; pragmatics factor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作为人际交往活动的起始标志,招呼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然而,一些中国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则成了问题。其实,中国人由于长期浸润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一些问题反而习焉不察,而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留学生来说,这些可能成为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因此,搞清楚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了解其中的规律,以及探究汉语学习者打招呼的偏误,这些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外国人掌握地道的汉语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1、招呼语的界定
根据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1]同时,Austin又对言外行为作了分类,他分了五大类型:裁决型(verdictives)、行使型(exercitives)、承诺型(commissives)、行为型(behavitives)、阐述型(expositives)。在此基础上,经过了Searle的改进,最终由Leech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分类,即竞争类(competitive)、和谐类(convivial)、合作类(collaborative)和冲突类(conflictive)。招呼言语行为应归于Leech的和谐类,它表达了说话人的态度和心理状态,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我们将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汉语招呼进行研究。
在西方语言学界,有关greeting的分析颇丰,一般都倾向于认为,greeting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1)greeting是交际人为了表示友善的一种言语行为;2)greeting一般程式化程度较高;3)语义含量(semanticity)相对较低。我国对招呼语的系统分析并不多,这里我们采用曲卫国、陈流芳(2001)的观点,把招呼语界定为:“交际双方在进入共同的视野或一方进入另一方的视野之内,交际一方为了表示友善的认可向对方实施的言语行为。”[2]
“招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用语言或动作表示问候”。由此招呼语也就包括言语招呼和非言语招呼两种,它们是人们见面时最简单的交流,一声招呼,一个微笑,就能最便捷的体现人际关系。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只研究言语招呼,而像点头、眨眼、微笑等非言语的招呼行为不在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