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

浅论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 摘要:太康道情戏是我国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深受百姓的喜爱。2006年太康道情戏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首先对太康道情戏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还原了其发展的脉络,然后分析了其唱腔和身段的表演特征。最后总结了其保护措施和发展成就,向人们呈现出了太康道情戏的完整面貌。其目的在于使人们更为详细的了解它,并达到保护和弘扬的目的。5226 关键词:太康道情戏;表演特征;发展成就; Discussion o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aikang Daoqing Opera Abstract: Taikang affections play is China#39;s rare local operas, loved by the people. 2006 was list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Taikang affections drama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rticle first Taikang affections play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discussed, restore the context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ging and performing posture. Concludes its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to the people showing a complete look Taikang affections play. Its purpose is to make people more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it, and to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purpose. Keywords: Taikang affections drama; performances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一、太康道情戏的发展历程2 (一)太康道情戏之由来2 (二)一段繁荣史2 (三)太康道情戏的重生4 二、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4 (一)太康道情戏的唱腔特征4 (二)太康道情戏身段的表演特征5 三、太康道情戏的保护措施及成就6 (二)一段繁荣史 据史料记载道情戏是从皖西北以及豫东南一带流传至太康的,起初是由民间艺人将道情与民间小调莺歌柳相结合,并加以简单的伴奏乐器进行说唱,使原来道情的内容、形式得到较大的改进,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调,这也为后来的太康道情定下了基本的曲调。早期的道情戏形式简单,多为地摊形式演唱,动作较少,不化妆,且无明显的行当划分,内容大多都是一些反映家长里短的生活小戏,偶尔唱些大戏,即便如此,道情戏仍然不具备一些走上舞台的必要条件。 直到1905年,太康县道情艺人张广志首次将道情戏搬上高台。张广志早年在外地游走,学唱道情,1905年他返归故里,同新蔡人沈长法,项城人李元志等几位道情艺人于本村首创小型道情窝班,招收学徒,教习道情戏文曲目。之后他又请来当地道情名角为主演,招纳民间流散道情艺人,成立了太康县第一个道情戏班,在附近农村开始扮人物,分角色,简单化妆正式演出。当时演出的剧目很受人们所喜爱,因其内容多是表现农村当时生活状况,婚姻矛盾,邻里关系等现实生活问题。与此同时,他还在演出中学习河南坠子的伴奏方式,增添了莺歌柳的坠子弦,并且借鉴了其他戏曲艺术的演唱形式和声腔特点,使道情发生了ldquo;质rdquo;的飞跃,真正从曲艺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新的剧种mdash;mdash;道情戏。 但是张广志创办的道情班发展并不顺利,刚开办不久,常和来自新蔡的道情艺人组成的经济实力和规模都比自己强的富楼道情班唱对台戏,因唱不过对方,仅仅坚持一年多的时间就自动解散了。即使这样,太康道情戏这颗种子并未随着张广志开办的道情班的解散而消失,薪尽火传,反而愈加旺盛了。当地艺人纷纷效仿张广志的做法成立道情科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仅太康县本土的道情戏班就有十余个,一些知名艺人也随着戏班的繁盛而涌现出来。 二、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 (一)太康道情戏的唱腔特征 太康道情戏独特的唱腔艺术深受人们所喜爱,使其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道情的唱腔体制是在联曲体和主曲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联套体,它不仅使用ldquo;流水板rdquo;、ldquo;慢板

文档评论(0)

liwenhua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