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国君夫人梳妆像看周代服饰
由国君夫人梳妆像看周代服饰摘 要 本文结合周代的服饰制度和相关文字记载,对虢国博物馆中陈列的国君夫人梳妆像进行解读,从而让我们学会通过观察服饰而全方位了解国君夫人的地位和审美观,也让我们透过周代人们的日常服饰看到社会等级的不同以及社会观念的差异。
关键词 国君夫人 梳妆像 周代 服饰
虢国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建立的一座遗址性博物馆,由于历史地位特殊、出土文物丰富、遗址保存状态完好等原因,在全国遗址性博物馆中享有较高声誉。第三展厅里面的一座国君夫人梳妆像,由硅胶按照真人模特的比例制作,外面罩以周代服饰,以一个专题展柜的形式展示周代的服饰。因其制作精细、衣着华丽,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本文结合这个专题展柜,从材料、款式、纹饰等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周代的一些日常服饰。
展柜里面的国君夫人长发,头上盘有发髻,衣服整体为丝质,乳白色,杂以淡绿色的龙纹和华虫纹,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宽袖;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因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周、伯蔡文簋)等。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因此当时的服饰除了蔽体御寒外的功用外,还有反映人们的审美观念、等级差序和社会地位的功能。
当时的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早在商代,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周代的劳动人民主要穿着材料来源广泛的葛麻纤维制成的衣物,所谓“布衣”,多指此种材料的衣服。当时劳动群众的衣袖大多窄短,既出于便于劳动的原因更是因为可以节省布料。在生产力甚不发达的时代,能够披绸裹锻宽袍大袖者多是贵族官僚阶级,并且可以穿用野兽皮毛御冬。而这里国君夫人的丝质宽袖衣服,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了她的宽裕的经济条件及较高的社会地位。
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周礼·天官》下:“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其中以副最盛饰,编和次次之,所谓副是在头上加戴假发和全副华丽的首饰,编是在加戴假发的基础上加一些首饰,次是把原有的头发梳编打扮使之美化。追是动词,衡和笄是约发用的饰品,追衡笄是指在头发上插上约发用的衡和笄。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衣领开向右边,叫右衽。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右衽是汉族服饰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与之相反,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 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而夫人的右衽服装,则是标准的汉族服饰。
现在我们再看当时服装上的纹饰。随着周代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虞书·益稷》篇中记有:”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里所说的用五彩色施于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很有特点了。据《虞书·益稷》中记载所说的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十二章的每一个纹样都有它的含义和象征意义。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能变化,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文采),也有说雉性有耿介的本质,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火:取其明,火炎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若聚米形象征有济养之德;黼:即画金斧形,白刃而銎黑,取其能断割之意。黻:作画两已相背形,其意谓君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