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CT在气道内支架置入技术中的应用探究.pdfVIP

DynaCT在气道内支架置入技术中的应用探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ynaCT在气道内支架置入技术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 DynaCT在气道内支架置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生 麻恒翔 导师 韩新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 河南郑州450052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DynaCT和螺旋CT在气管测量中的对比研究 背景与目的 subtraction DynaCT是通过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生成类似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图像的全新成像技术,数字 平板造影系统围绕患者一次自旋2200,同时获得血管、骨组织及软组织结构影 像在内的高数据容量的空间影像信息,经过工作站处理后,得到3D及轴向、冠 状、矢状、斜面的甚至曲线截面的影像,可达成类似螺旋CTMPR图像的效 可以较清晰的显示血管及骨关节的周围软组织,提供更多的图像信息,可以避 免在介入治疗之中或者之后,还需要将病人转移到CT室进行检查的繁琐环节, 彻底改变介入放射科室的临床工作的流程。同时增加了介入治疗过程中准确诊 断所需的图像信息,提高介入诊疗效率,降低手术风险。 DynaCT问世以来,在神经、肿瘤,大血管,骨关节,周围血管等介入领域 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气道测量及介入治疗方面应用的报道较少。DynaCT密 度分辨率较螺旋CT低,但气管软骨与周围软组织对比强烈,不会因密度差异较 小而出现气管壁显示不清。DynaCT应用于气道狭窄的介入治疗,不仅可以清晰 摘要 显示气道情况,还可以即时了解原发病灶(如肿瘤,肿大淋巴结)与气道狭窄 部的空问关系,为术中及时的方案调整和原发病的后续处理提供可靠的图像信 息。 本研究通过DynaCT及螺旋CT两种不同检查方法显示的气道图像,测量相 关数据,进行对照研究。 方法 58例胸部占位患者均接受DynaCT和螺旋CT胸部扫描,获原始数据后,在 lcm、左右主支气管隆凸脊下lcm管腔内径进行气道测量; 结果 58例胸部占位患者,除外4例因呼吸运动DynaCT图像产生伪影,对54例胸 16.23士1.71mm、13.43士1.62 结论 的测量、支架选择及气道内支架置入术中术后的评估。 关键词DynaCT气道支架气道狭窄气道测量 第二部分DynaCT在气道内支架置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的两组气道狭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呼 吸困难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探讨DynaCT应用于内支架置入治疗气道狭窄是否 TT 摘要 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DynaCT在气道内支架置入技术中的应用 是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资料和方法观察组:DynaCT下对34例气道狭窄患者置入气道支架,气道狭 窄段支架置入前后行DynaCT扫描并行气道三维重建及测量;对照组:回顾性分 析37例常规DSA下支架置入的气道狭窄患者资料。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 生率、术后呼吸困难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呼吸困难改善和生活 质量分别应用呼吸困难分级(美国胸科协会)和ECOG评分量表进行评估。 结果 1.观察组气道狭窄段支架置入前直径为2.70a:1.41mm,置入后为 7.32+1.61ram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支架置入前后气道狭窄部内径有显著统计学 差异(pO。01)。 2.观察组30例支架贴壁良好,4例贴壁不良;28例膨胀良好,6例膨胀不 全。 3.观察组:3例不同程度移位,移位率8.8%;术后2例重度感染(CPIS 评分≥6),占观察组6.9%;l例上叶支气管阻塞,发生率8.3%;术后ECOG评 提高至自然呼吸的90%-99%,平均为(95±3)%。 4.对照组:8例不同程度移位,移位率21.6%;术后5例重度感染(CPIS 评分≥6),占对照组16.3%.;上叶支气管阻塞l例,发生率6.7%。术后ECOG ¨II级,Sp02提高至自然呼吸的89%-99%,平均为(93±4)%。 5.通过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术后支

文档评论(0)

hfenxchuangj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