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学文言文看古代论辩技巧
从中学文言文看古代论辩技巧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群雄争霸,战乱频仍,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思以其道易天下”。因此,雄辩家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他们有的“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有的单枪匹马,纵横捭阖。在时代赋予他们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的辩诘雄风。
可以说,在这个需要论辩的时代以及以后许多的朝代,都有着滋生论辩的土壤,从而使这些论说文能蓬勃地发展起来。到今天仍流传下来不少的关于论辩的故事和研究论辩的篇章。这些“土生土长”的文章,有的志在显扬真理,有的以新奇取胜,有的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深湛义理,有的则可称之为诡辩。这些文章都熔铸着思想家们的真知睿智,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伦理目的性极强的论辩文化,有着鲜明的论辩目的、论辩原则、论辩方法和论辩技巧。
诸子百家中有许多辩者,有的反对“辩”,有的主张“辩”,但都没有脱离“辩”的范畴,或者说,“辩”之气仍然在文章中得到了体现。这些文章或循循善诱、或步步紧逼、或以事说理、或比喻论事。其论辩技巧之高超,令人拍案叫绝。孔子反对“辩”,但孔子在对其弟子的传道授业中就有近乎论辩的言语。例如《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文章开头,孔子就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循循善诱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了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时在家的时候总是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孔子没有直接批评他的学生,而是用这种询问的口气去点拨他们,让他们从中获得教诲。墨子倡导“辩”,在他眼中,“行说人者,其功善也多”(《墨子·公孟》),意思是能够“谈辩”、“说书”的人通过辩说向别人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墨子·公输》(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中,墨子认为,公输盘自认为讲仁义,不杀很少的人,却帮助楚国攻打宋国,要杀死许多无辜的老百姓。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在这则论辩中,墨子采用了迂回诱人的论辩技巧,他先诱使对方提出了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然后以此来反驳,从而使对方陷入自己挖掘的自相矛盾的陷阱中,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思维是错误的。
孟子反对“辩”,却以“好辩”著称。他曾经无奈地自我解嘲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一书就集中体现了他雄辩的特点,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孟子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例如《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高中语文必修四)就是其中一篇优秀的论辩文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在这篇文章中,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到河内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邦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一个比喻,他说:两军打仗的时候,有一方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如果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来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于国”尽心,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浅显的比喻让沉湎于自得中的梁惠王明白,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他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尽心”,因为“尽心”的关键在于实行“仁政”。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这种方法在苟子的《劝学》(语文必修一)中也有体现。例如开头就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类推晓喻一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不怠,就可后来居上。这种方法叫做比喻式类推法,是通过两类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或反驳一个思想的是非曲直的一种方法。这种方式在文言文中最常见。
庄子也反对“辩”,但《庄子》一书却是在不停的论辩。寓言说理在《庄子》一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据统计,《庄子》一书中有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其中《逍遥游》就是最具典型的脍炙人口的寓言(高中语文必修五)。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潜含着说理论辩的故事。从形
文档评论(0)